案情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案例法律知识

案情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13

 
385483

钟某通过朋友介绍与田某达成了商品房转让协议。田某承诺称,如果这套二室二厅的商品房转卖,至少可以赚1万元。考虑到钟某是朋友介绍的,他只赚6000元。他购进时花了5.4万元,所以成交价为6万元。然而,钟某后来从开发商处得知,田某购买这套商品房只花了5万元,而不是5.4万元。钟某以此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田某返还因欺诈而多收的房屋转让价款4000元,即8000元。

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

钟某不应要求田某返还所谓的“多赚的”款项。理由是,田某与钟某之间的房屋转让是自愿协商的结果,双方已经自愿达成了交易,不应再有反悔的余地。而且,田某当时按照市场行情,这套商品房确实可以卖到6万元左右,他开价6万元并未对钟某的利益造成任何损害,无法认定田某有欺诈的意图和动机。

第二种意见

田某应该返还钟某多收的4000元,但不应双倍返还。理由是,田某的商品房即使值6万元,但他已经声明只赚6000元,因此应认为他已经自愿放弃了与市场价格差额部分的可期望利益。田某以欺诈手段实际多收钟某的4000元,违背了诚信原则,属于不当得利,应当如数返还钟某。

第三种意见

田某应当双倍赔偿多收的4000元,即8000元。理由是,田某在房屋协议作价的过程中使用了欺诈手段。钟某作为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有权要求田某双倍赔偿因欺诈行为而受到的4000元损失。

评析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中的重要原则,所有的民事行为都必须遵守该原则,否则将无法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的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同时,《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还规定了一些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包括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等。田某故意多报购买价属于提供虚假情况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应当认定其多出的5万元部分的报价无效。钟某完全可以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法院对合同价款进行变更,将田某多收的4000元从总价款中扣除。

鉴于田某本身是从开发商手中购房的消费者,其法律地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经营者不同,因此本案不能适用该法第四十九条的双倍赔偿规定。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
  2.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
  3. 合同欺诈行为的定义和方式
  4.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合同欺诈的主要因素
  5. 合同欺诈的定义与分类
  6. 同诈骗特点
  7. 超前点播,欺诈如何认定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