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适用假释的条件和限制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1
未成报人是属于没有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近年来由于未成年人犯罪比较突出,未成年人怎么判刑,怎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未成年人如何适用假释?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少年犯的定义和实际执行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少年犯指的是犯罪时年满14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人。然而,在刑罚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大部分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人会在服刑期间已经成年。那么,对于这些在犯罪时未满18周岁但在服刑过程中已满18周岁的人,是否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适度从宽处理?法律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
缺乏对少年减刑假释条件的特别规定
我国刑法对于少年的减刑假释条件并没有特别规定。因此,一些假释的限制条件,如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的规定,在适用于少年方面同样适用。
减刑假释的执行规定适用于少年
根据我国刑法第78条第2款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执行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执行10年徒刑以后才有可能减刑假释出狱等,这些规定同样适用于少年。
减刑假释对于少年的影响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对未成年人减刑假释从宽处理作出了规定,但由于立法的限制,实际上少年的减刑假释与成年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无论少年的减刑假释幅度有多大,间隔的时间有多短,少年同样需要服满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被判无期的少年也需要执行10年徒刑后才能减刑假释出狱。这与成年罪犯的情况完全一致,对两类犯罪人等同看待,不符合我国一直坚持的对未成年人实行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假释的限制条件
假释是指对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罚之后,因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假释的适用受到一些限制条件的约束。
限制条件的规定
根据《刑法》第81条的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执行原判刑罚的1/2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执行10年以上。对于累犯以及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此外,减刑的间隔时间和起算日期也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然而,如果存在政治、国防、外交等方面的特殊需要,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可以不受上述限制。
假释制度的不足
我国刑法规定的监狱假释制度主要以实际服刑期的长短来规定减刑假释的幅度。这种制度主要关注犯罪人已经犯下的罪行,较少考虑犯罪人犯罪时的个人情况,也几乎没有考虑到犯罪人的危险性。这种规定机械呆板,不利于调动犯罪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结论
未成年人适用假释的条件和限制与成年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对于未成年人的改造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假释制度的限制条件主要包括执行一定刑罚、悔改表现和不再危害社会等要求。然而,对于累犯和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假释是不允许的。此外,假释制度的不足也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