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1
在一起与他人之间的货款纠纷案件中,非法扣押第三人的车辆并申请法院采取保全措施。然而,法院审理后驳回了申请人的起诉,这使得非法扣押和不当申请保全给对方造成了损失。那么,谁应该承担这些损失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5条的规定,“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1. 对保全车辆的妥善保管问题。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在未及时获得赔偿款的情况下,向法官提出保全申请。法官根据申请作出裁定,裁定中可能会写明将车辆扣押至某某法院,但实际上车辆仍然停放在公安机关的露天停车场。在保全期间,车辆被置之不理,直到案件审理完毕后才一并移交执行。案件从保全到审结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有时还需要经历上诉、申诉等程序。而保全车辆长期停放在露天停车场中,暴露在风吹雨淋之下,车辆损失很大,尤其是货车,由于存放而遭受的自然损害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车辆价格持续下跌,因此在扣押期间,肇事车辆的价值也会下降。被保全扣押的肇事车辆中,有些车辆由于交通事故而损坏,在扣押后无法及时修复,甚至可能报废,给当事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此外,许多车辆在肇事前已经缴纳了全年的养路费、保险费等各项税费,如果长时间扣押,将给车辆所有人带来间接的经济损失。此外,车辆本身使用年限有限,虽然在扣押期间未使用,但客观上减少了车辆的使用年限,导致车辆价值下降,给车辆所有人造成巨大损失。
2. 外地案件无法委托执行的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11条的规定:“凡需要委托执行的,委托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一个月内办妥委托手续,超过此期委托的,应当经对方法院同意。”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委托案件工作的若干规定》第2条第4项规定:“案件在审理中已对当事人在外地的财产进行保全,异地执行更为方便的,可以不委托执行。”一旦案件委托执行出去,其他法院将根据这两项规定进行审查。如果超过一个月自立案后仍未对诉讼中保全的车辆进行处置,案件很快就会被退回。因此,在实际执行工作中,被执行人在外地且车辆已经保全的案件往往无法进行下一步。如果一个月内将案件委托给外地法院执行,而保全的车辆没有时间处理,保全车辆不处理的话,剩余的执行标的额将无法确定。如果按程序对保全车辆进行评估、拍卖,而被执行人在外地,无论是评估报告还是裁定的送达都需要通过公告或者邮寄的方式送达,这样等到保全车辆处理完毕时很可能已经超过一个月。如果不将案件委托给外地法院执行,而是本院去外地执行,有些情况下可能涉及跨省、市,加之当地法院不积极配合,财产难以找到,人员难以找到,导致花费大量实际费用却无法取得实质结果,使案件长时间得不到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