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3
与外国仲裁机构不同的是,中国大多数仲裁机构都设有内部仲裁员。虽然内部仲裁员学历和素质较高,熟悉仲裁程序,但其存在却会对中国仲裁制度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内部仲裁员的职业性质与法官相似,可能导致仲裁程序朝诉讼化方向倾斜,与仲裁的民间性背道而驰。
内部仲裁员的存在可能影响仲裁程序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仲裁机构内部工作人员负责仲裁程序的具体日常管理职责,涉及重要程序事项,如仲裁案件受理、仲裁协议效力、管辖权异议、仲裁员回避和审理期限等。内部仲裁员的存在会影响他们履行本职工作。
内部仲裁员多半处于领导者地位,肩负内部监督责任。若他们同时担任仲裁员,监督人与被监督人合为一体,对仲裁员的监督将失去意义,可能导致违反当事人意志的行为。
基于上述问题,建议取消内部仲裁员制度。此外,还应限制仲裁机构工作人员在其他仲裁机构担任仲裁员和其他兼职,以促使他们专注于本职工作,最终确保仲裁质量。
世界各国在仲裁员资格的规定上存在差异。个别国家对仲裁员资格作出严格规定,如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意大利,规定了不得担任仲裁员的情形。大多数国家规定较为宽松,如德国和日本,只要具备行为能力、品行端正、公正无私的自然人即可担任仲裁员。少数国家对仲裁员资格并未明确规定,如英国1996年仲裁法对受聘为仲裁员的人员并没有法定条件的限制。我国1994年《仲裁法》第13条规定仲裁员的资格条件为公道正派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