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3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果一个人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行为,并且该行为构成了犯罪,那么这个人可以被认定为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故意犯罪。
如果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过失犯罪,不被认定为共同犯罪,而是根据他们所犯的罪行分别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应当根据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受到处罚。如果教唆的对象是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加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行,对于教唆犯,可以减轻处罚。
关于教唆对象,有两种观点:
极端从属性说认为,教唆对象必须是有责任的人,共犯的成立以正犯具备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为条件。
限制从属性说认为,教唆对象可以是无责任能力的人,但必须是有一定规范意识的人,否则成立间接正犯。例如,教唆幼儿或者患有严重精神病的人等缺乏规范意识的人犯罪。
教唆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人,但不限于特定的一个人,可以包括特定的两个以上的人。如果唆使的对象不是特定的,那么就被称为煽动,不构成教唆。
由于教唆是使他人产生犯罪的决意,所以在被教唆者已经产生犯罪决意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再成立教唆,只能成立帮助犯。
教唆行为必须引起他人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的意思,进而使其实施犯罪。教唆行为并不要求对具体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等作出指示,但教唆行为必须是教唆他人实施较为特定的犯罪行为。即使该犯罪的对象还不存在,而是以出现对象为条件的,也属于教唆行为。
教唆方法没有限制,但作为方式不能构成教唆行为。如果威胁、强迫导致被教唆者完全丧失意志自由,那么就构成间接正犯。
教唆者必须故意教唆他人实施不可能既遂的行为,这被称为未遂的教唆。如果教唆者所教唆的行为是不能犯罪的,那么无论教唆者的故意内容如何,都不构成犯罪。如果教唆者所教唆的行为是可能导致结果发生的未遂犯罪,那么需要判断教唆者是否具有教唆犯罪的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