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8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如果被执行人和申请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约定以物进行抵债,那么人民法院不得根据该协议作出以物抵债的裁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的规定,如果当事人达成以物抵债的执行和解协议,人民法院不得根据该协议作出以物抵债的裁定。
根据该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和解协议中不得裁定以物抵债。
以物抵债是我国法律允许的一种债权实现和债务消灭的方式。根据债法原则,以物抵债也被称为代物清偿,是指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由债权人接受他种给付以替代原定给付,从而使原债权债务关系消灭。
以物抵债适用于金钱债务、非金钱债务、特定物债务和种类物债务。我国现行法律尚未明确规定以物抵债的具体条件。
当事人在债务已结清偿期后约定以物抵债,本质上是代物清偿。代物清偿是一种实践性法律行为,如果仅仅存在代物清偿的协议,但未实际履行物权转移,原债务并未消灭。只有在实际履行物权转移后,原债务才会同时消灭。
以物抵债同样属于实践性法律行为。根据债法原则,清偿是消灭债务的主要方式。除了债务人的给付行为外,还需要债权人接受并取得所有权和占有权,才能产生给付的效果。代物清偿只是给付标的的改变,作为清偿的目的,仍然需要实际履行才能产生清偿的效果。因此,代物清偿的要求与清偿是一致的。以物抵债也是如此,其目的是用他物抵消原债,抵债行为并未改变原债的同一性,只有在物权转移给债权人后,债务方才会消灭。因此,如果仅仅存在协议但未实际履行物权转移,债务并未消灭,抵债的目的也未实现。因此,从抵债的目的来看,应坚持其实践性特点。
代物清偿的成立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