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犯罪案件中明知的认定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30
明知的定义和作用
在刑法总则中,明知是故意的认识因素,指行为人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明知作为主观构成要素,关系到犯罪构成要件的成立和行为是否违法。由于对明知的理解程度不同,可能会影响行为人的责任。本文将对在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如何认定明知进行分析。
明知的推定
在大陆法系国家,通常排斥严格责任适用,强调无罪过则无犯罪。明知作为犯罪主观罪过的表现形式,反对客观归罪和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在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中,明知的认定是根据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和行为时的客观情况进行合理推断。例如,通过综合考虑被告人的认知能力、同案人的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产品质量、进货渠道和进货价格、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等因素,来判断是否认定明知。因此,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推断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
违法性的明知参照自然犯认定
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区别在于,自然犯在侵害或威胁法益的同时有明显违反伦理道德。在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中,行为人对符合客观构成要件的事实有所认识,同时也应当知道其行为违反了法秩序。因此,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兼具法定犯与自然犯的特征,对其违法性的认识应当参照自然犯来认定。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反伦理道德性、反社会性,并将给社会带来危害,即可认定其明知行为的刑事违法性。
以社会一般人的评价标准判断明知
根据构成要件要素是否需要规范、评价的价值判断,可以将构成要件分为记述构成要件和规范构成要件。记述构成要件的认识与日常生活一致,行为人对行为事实的认识就是对构成要件的认识。而规范构成要件的认识则需要按照社会一般人的认知能力来判断。在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中,一些重要的规范构成要件要素需要行为人进行法律、经验和社会的认知。行为人是否认识到构成要件的不法内涵,也应当以社会一般人的认知能力和视角来分析判断。综上所述,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的明知认定,需要进行合理推定。明知的认定应参照自然犯的标准,行为人只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反伦理道德性、反社会性,并将给社会带来危害,即可认定其明知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在判断明知时,应坚持社会一般人的评价标准,根据行为人是否具有规范意识及对法律的忠诚来判断其是否认识到构成要件的不法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