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31
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主要指由于资源条件的集中而无法或不适宜进行竞争的垄断形式。在现代经济中,自然垄断主要与规模经济相关,即一个企业能以低于其他企业成本的方式为整个市场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这种垄断形式通常出现在规模经济存在的产量范围内。
第一,垄断性。
自然垄断行业通常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即随着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降低。例如,煤气公司需要铺设管道来输送煤气,而管道的成本非常高。但一旦铺设完成,向管道注入更多的煤气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投入,因此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此外,自然垄断行业还存在大量的沉淀成本,即投入的资金很难在短期内收回,也难以改变其用途。如果多家企业竞争,将导致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一般要求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经营。
第二,公益性。
自然垄断行业主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其提供的私人边际效用小于其社会边际效用。例如,电力行业不仅为电力消费者提供效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生活、生产和正常运转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不可选择性。
由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者通常是唯一的,消费者对这些服务的选择性很有限。他们要么接受经营者确定的交易条件,要么选择不与其发生交易关系。
自然垄断产品的边界取决于对自然垄断业务的定义。对于自然垄断性质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对自然垄断业务的边界界定也存在争议。以电力产品为例,有学者认为,电力输送(包括配送和分销)是自然垄断业务,而电力生产(发电)则是非自然垄断业务。因此,他们主张将这两类业务进行分割,由单个公共企业或受规制的私人企业承担电力输送业务,而电力生产业务则由多家私人企业进行竞争。然而,其他学者对电力分销是否属于自然垄断业务提出了质疑。通过对美国电力企业的研究,他们发现在20多个城市中,有两家电力公司建立了竞争性的分销网络,提供电力分销服务,从而提高了生产和分配效率。因此,他们认为电力分销并不一定是自然垄断业务。对于其他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煤气、自来水和铁路运输等,对其业务范围的争议同样存在。然而,根据大量文献资料,多数学者至少目前认为,这些产品的输送网络业务属于自然垄断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