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2
(一)未明确适用的主体范围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款规定,适用主体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盈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然而,这样的规定既与后续条款相冲突,也不符合实际需求。例如,根据该法第十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权利人和侵权人都必须是经营者。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许多合法持有商业秘密的人并非经营者,而侵权人大多数情况下却是经营者。(二)以列举方式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欠妥
《反不正当竞争法》根据当时经济领域存在的不正当竞争情形,列举规定了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远不止这十一种,因此许多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纳入现行法律的调整范围。(三)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存在反垄断内容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行政垄断行为、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倾销行为、搭售和附条件交易行为、串通投标行为具有明显的垄断行为性质。而我国《反垄断法》的出台更加印证了这一点。然而,现在出现了这样的矛盾情况:这五种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为同时规定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中,因此导致了冲突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