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刑事案件审理情况和经验总结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司法解释法律知识

农村中刑事案件审理情况和经验总结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10

 
368036

一、农村稳定的重要性

农村稳定是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权、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和农业发展是改变我国城乡犯罪中农民占多数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尽管我国农村政治稳定、农业稳步发展、农村治安形势总体平稳,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影响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农村社会矛盾复杂化,导致群体性械斗和上访事件,激化为严重治安犯罪。

2. 非法宗教和邪教组织在一些农村乡镇有重新抬头之势。

3. 农村金融和市场管理秩序混乱,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

4. 农民间因生产生活、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内部矛盾激化为刑事犯罪的情况比较突出。

5. 一些地方出现的“村霸”、“乡霸”等恶势力及封建宗族势力横行乡里,成为威胁农村治安稳定的一大祸端。

6. 卖淫嫖娼、贩卖、吸食毒品、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发展蔓延,诱发了多种犯罪。

以上问题在广大农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农民犯罪案件在我国所有刑事案件和罪犯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特别是在杀人、抢劫、盗窃、伤害案件中,农民罪犯占了大部分,所占比例连年上升。这些情况表明,农村中农民犯罪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审理农村刑事案件的重要性

涉及农村中犯罪案件、农民犯罪案件的审判工作,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方针、政策能否得到贯彻落实。正确处理这类案件不仅是审判工作的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因此,加强对农村中犯罪案件、农民犯罪案件的审判工作,维护农村和整个社会稳定,应当始终是人民法院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三、审理农村刑事案件的具体问题

会议认为,对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害农村社会治安的暴力犯罪以及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一定要继续坚持从重从快严厉打击的方针。同时,对正确适用法律,处理农村常见多发案件,全面、正确掌握党的刑事政策,取得了一致意见。

1. 关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件:

要准确把握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的标准。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要十分慎重,应当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其他故意杀人犯罪案件有所区别。对于故意伤害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只有犯罪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严重的,才能考虑适用死刑。

2. 关于盗窃案件:

要重点打击盗窃农业生产资料和承包经营的山林、果林、渔塘产品等严重影响和破坏农村经济发展的犯罪。对盗窃集团的首要分子、盗窃惯犯、累犯,盗窃活动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从严惩处。

3. 关于农村恶势力犯罪案件:

对于团伙成员相对固定,以暴力、威胁手段称霸一方,欺压百姓,采取收取“保护费”、代人强行收债、违规强行承包等手段,公然与政府对抗的,应按照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处理。

4. 关于破坏农业生产坑农害农案件:

要及时依法处理起诉到法院的坑农害农案件,重点保护农民群众的利益。被告人积极赔偿损失的,可以考虑适当从轻处罚。

5. 关于村民群体械斗案件:

处理此类案件要深入调查研究,查清事实,分清责任,正确适用刑罚。对积极参与犯罪的从犯,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被害人的工作要做好,解决其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6. 关于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

要严惩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团伙的首要分子和以拐卖妇女、儿童为常业的“人贩子”。对于买卖至亲的案件,要区别对待,依法判处相应罪名。

四、处理农村刑事案件的政策界限

会议认为,在处理农村中犯罪案件和农民犯罪案件时,要深入发案地,查清事实,了解案件发生的真实原因,分清双方责任,合情、合理、合法地予以处理。同时,要充分依靠当地党委和政府,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确保政策的正确执行。

1. 关于正确处理干群关系矛盾引发的刑事案件问题:

开庭审理此类案件,要深入发案地,认真查清事实,了解案件发生的真实原因,分清双方责任,合情、合理、合法地予以处理。对利用职权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严重损害群众和集体利益的犯罪行为,要依法严惩。对抗拒基层组织正常管理,纯属打击报复农村干部的犯罪分子,一定要依法严惩。

2. 关于对农民被告人依法判处缓刑、管制、免予刑事处罚问题:

要依靠当地党委做好相关部门的工作,依法适当多适用非监禁刑罚。对于已经构成犯罪,但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或者法律规定有管制刑的,应当依法免予刑事处罚或判处管制刑。对于罪行较轻且认罪态度好,符合宣告缓刑条件的,应当依法适用缓刑。

3. 关于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成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集体财产犯罪的定性问题:

为了保证案件的及时审理,在没有司法解释规定之前,对于已起诉到法院的这类案件,原则上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4. 关于财产刑问题:

凡法律规定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均应当依法并处。被告人的执行能力不能作为是否判处财产刑的依据。对于法律规定有罚金刑的犯罪,罚金的具体数额应根据犯罪的情节确定。

关于刑事判决中自由刑与罚金刑的选择

自由刑与罚金刑的选择

对于一些案件,如盗窃罪,既要避免以罚金刑代替自由刑,又要克服机械执法只判处自由刑的倾向。对于初犯、偶犯、从犯等可执行财产刑且罪行不严重的被告人,可以单处罚金刑。对于应当并处罚金刑的犯罪,如果被告人能积极缴纳罚金、认罪态度较好,并且判处的罚金数量较大,可以适当从轻判处自由刑,或者考虑宣告缓刑。这样的判决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因为罚金刑也是一种刑罚。

判处罚金刑和没收部分财产的避免

对于被告人犯数罪的情况,应避免判处罚金刑的同时,判处没收部分财产。对于判处没收全部财产并同时判处罚金刑的情况,应决定执行没收全部财产,不再执行罚金刑。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

受案范围的限制

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应仅限于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行为侵犯和财物被犯罪行为损毁而遭受的物质损失,不包括因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的物质损失。对于因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的物质损失,应根据刑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处理,即应通过追缴赃款赃物、责令退赔的方式解决。如果赃款赃物尚在,应全部追缴;如果已被用掉、毁坏或挥霍,应责令退赔。无法退赃的情况,在决定刑罚时,应考虑作为酌定从重处罚的情节。

赔偿范围的注意事项

在没有司法解释规定之前,应注意以下原则来确定赔偿范围:一是要充分运用现有法律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补偿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物质损失,包括已造成的损失和将来必然遭受的损失。二是赔偿只限于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不包括精神损失和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三是要适当考虑被告人的赔偿能力,包括现在的赔偿能力和将来的赔偿能力。对于未成年被告人,还应考虑到其监护人的赔偿能力,以避免过高的赔偿金额引起负面效应。被告人的民事赔偿情况可以作为量刑的酌定情节。四是要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对于没有构成犯罪的共同致害人,也要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未成年致害人的赔偿责任由其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承担。但是,在逃的同案犯不应列为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关于赔偿责任的分担:共同致害人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在学校等单位内部发生犯罪造成受害人损失,在管理上有过错责任的学校等单位有赔偿责任,但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交通肇事犯罪的车辆所有人(单位)在犯罪分子无赔偿能力的情况下,承担代为赔偿或垫付的责任。

关于刑事自诉案件问题

自诉案件的立案

要严格控制自诉案件的立案,可以制定具体的立案标准或实行立案听证,让合议庭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审查证据材料,决定是否立案。这些做法可以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指导和协助当事人自行取证举证

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水平较低,个人取证存在相当的困难,一般情况下很难满足法律规定的证据要求。如果因证据不足而简单、轻率地决定不予受理自诉案件,可能会导致矛盾激化,引发新的刑事案件。因此,在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在指导自诉人取证的基础上,依法进行调查取证,对确有困难的情况进行处理。

正确适用调解和强制措施

调解应该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依法进行,不能强迫调解,更不能违法调解。对于经审查初步认定构成犯罪且较为严重的自诉案件,应及时采取强制措施,以防止被告人逃避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或者能及时到案且不会产生社会危险的被告人,不应决定逮捕。在处刑上,对于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应尽量依法多适用非监禁刑罚。
延伸阅读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 刑事案件二审审理期限
  3. 外国人犯罪案件的管辖问题
  4. 刑事案件中决定的含义
  5. 市区超速撞死人什么刑责

刑法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犯贪污罪免除处罚的含义
  2. 结果加重犯处罚原则的适用范围和原则
  3. 偷回交警扣押的自己的摩托车是否构成盗窃罪
  4. 滥用职权罪的刑罚
  5. 参赌人员是否构成犯罪行为
  6. 一、驾校土地使用税偷税的处罚
  7. 传播淫秽物品罪及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