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1-12
法官在判断当事人间是否有合伙协议时,首先应考虑是否存在书面合伙协议。书面合伙协议作为当事人间合伙关系的直接证据,应明确规定合伙人的出资数额、盈余分配、债务承担、入伙、退伙、合伙终止等事项。合伙人在协议上签字合伙即可成立合伙关系,不以合伙人是否已出资为成立条件。然而,如果书面协议中约定一方负责日常经营,在合伙期满后返还另一方的出资并支付利息,这种协议实质上是一种借贷关系,而非真正的合伙关系。
法官还应考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否有该合伙组织的登记记录。如果合伙组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登记,并能够反映出合伙成立时的初始情况以及变更等情况,那么可以认定当事人间存在合伙协议。
在没有书面合伙协议和工商登记记录的情况下,但当事人间具备其他合伙条件,并且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人证明存在口头协议的情况下,法官也可以认定存在合伙协议。由于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种责任在法律上是一种加重责任。因此,合伙当事人应当尽量签订书面合伙协议。然而,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法律允许存在口头协议。但是,口头协议必须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人证明。法官在对口头合伙协议的认定时应持慎重态度,严格审查当事人关于合伙的陈述、证人证言的真实性以及证明内容等情况。如果存在矛盾无法合理解释的情况,不宜认定为存在口头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