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3-10-14
1985年,T·莱维首次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经济角度来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地区相互融通的历史过程。它实质上是全球市场经济化的体现,因为生产要素和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有机结合,使得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国家,不同个体之间的竞争力不均衡,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家间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尽管存在这一弊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从总体上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
(1)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是资本追求最大限度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扩大需求。因此,资本力求夺取整个地球作为市场,并努力将商品的转运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发展越强大,就越迫切地扩大市场空间,用更多的时间消除空间。
(2) 从国际形势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进一步推动,原因如下:①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推动了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繁荣,引发南北资金的双向流动,成为南北合作的纽带。②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为经济运行提供了便捷的数据传递和分析工具,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信息技术的进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大支持。③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被各国所接受,为经济全球化消除了体制上的障碍。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经济全球化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盛行,最惠国待遇条款在国际投资协定中越来越普遍。最惠国待遇条款克服了自身的不足,遵守一系列原则。然而,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最惠国待遇必须进一步改进,以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自1985年提出“经济全球化”一词以来,最惠国待遇条款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不断完善,成为影响和引领世界经济的新规则。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最惠国待遇条款对国际贸易和关税的影响也日益明显。最惠国待遇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逐步完善起来,为各国保护本国利益和区域利益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也规范了世界经济秩序。特别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最惠国待遇条款符合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需求,维护了各贸易国的利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