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2 更新时间:2024-07-09
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是指董事在执行公司事务时,因其过失的滥权行为致股东与债权人等公司之外的第三人损害,而应当向第三人承担的一种个人法律责任。对于董事是否要对第三人承担责任的问题,我国法学界历来就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无责任说和连带责任说。
1. 外国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立法演变
传统的英美公司法通常将公司的董事会看作是公司的代理人和受信托人,司法上都是将董事视为公司的机关,由公司直接向因董事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对第三人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而在大陆法系,董事会通常被视为公司对外的代表人,而公司作为法人,是既具有权利能力,又具有行为能力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然而,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董事的权力不断膨胀,第三人的权益经常因为董事的侵权行为而遭到损害,人们对保护第三人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因此,两大法系都试图摆脱董事不对公司之外第三人承担义务的观念的束缚。
在英美法系,司法实践中采用了信托理论来确定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而在大陆法系中,各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如德国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些理论的确立被誉为公司法上的一次革命,彻底颠覆了董事不需要对第三人承担责任的传统。
2. 外国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形式
最初,大多数国家规定的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只是一种间接责任,需要以公司作为中介来产生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然而,随着对股东、债权人和其他第三人利益保护的呼声的增强,各国对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方式有了新的发展,纷纷作出了董事与公司共同向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以更加充分地保护第三人的利益。
3. 外国对第三人范围界定
国外对第三人的范围通常包括股东、债权人和其他社会公众。股东作为与公司利益密切相关的利害关系人,需要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债权人在公司的经营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的利益也需要得到保护。其他社会公众作为公司行为的受众,也需要保护其利益。
1. 我国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立法演变
我国1993年《公司法》对董事对第三人责任没有明确规定。随后的《证券法》和2005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都有对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规定,但仍存在范围限制和不完善的问题。
2. 我国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立法建议
我国应参照国外立法的通常做法,将公司债权人和其他社会公众纳入第三人的范围,使其有权向董事提起诉讼。这将更大范围地保护公司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第153条的规定,公司法采用了与台湾相同的客观标准,即只要发生了董事和高管违法或违反章程的行为,即应认定存在损害赔偿责任,而董事和高管在行为时的主观状态不在考虑之列。然而,这种只看客观结果,不问主观状态的立法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实际情况中,难免存在董事执行职务时因恶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造成损害,却未违反法律法规或章程的情况。根据现有法律的规定,这种情况是不能追究其责任的。相反,董事在执行业务时违反法律、规章,但其主观仅有轻微过失的情况下却要向第三人与公司一起承担连带责任。因此,我认为我国公司法更宜采用以日本为代表所主张的董事执行职务有"恶意或重大过失"的主观标准。董事在履行其法定和约定职责的过程中,肩负着实现公司利益和维护交易安全的双重责任,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在代表公司与第三人进行交易时,只要以诚实信用的标准来制约自己就是为其履行了其应有的义务。
第153条并未明确规定董事承担的是单独责任还是连带责任。根据外国公司法的规定,大多规定公司与董事承担连带责任的形式。然而,在连带责任以外,是否存在着董事对第三人的单独责任,各国公司法却并未做出明确规定。
根据王泽鉴先生的观点,法人侵权责任与雇佣人侵权责任性质上判然有别。在前种情形,机关之行为即被视为法人之行为,法人系就自己行为负责,故自概念而言,法人自不得主张其对于机关的选任监督无过失而不负责任。在后种情形,受雇人乃系就其自己的对受雇人选任监督的过失而负责,故得举证。对于王先生的观点,我深感赞同。由公司与董事对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可以更好地保护受害的第三方的利益,符合公司立法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我国未来公司法的修订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所确立的董事对第三人责任制度。我建议对其进行如下修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因为恶意或者重大过失怠于履行其职务,损害股东、债权人和其他社会公众等第三人利益的,该第三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其与公司共同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