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的特征分析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3-12-10
环境侵权的特征及分析
一、主体: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与不特定性
环境侵权行为中,加害人与受害人大多具有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乃至不特定性。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环境侵权行为的加害人往往是具有特殊经济、科技、信息实力和法律地位的公司、企业集团乃至跨国公司,而受害人则多为普通的农民、渔民与市民。这导致了环境侵权行为主体间的平等性与互换性的丧失。
二、对象广泛性与客体多样性
环境侵权行为的对象广泛,涉及到海洋、土壤等多个环境媒介。而受害人不仅限于当代人,有时还会损及后代人。环境侵权行为的客体也多样,包括生命、身体、健康、财产、环境等权益。
三、原因行为:价值双重对立性
环境侵权行为的原因行为具有价值的双重对立性。一方面,环境侵权行为污染环境,损害了人们的权益,应当受到谴责;另一方面,环境侵权行为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具有一定的价值正当性与社会有用性。在处理环境侵权行为时,需要权衡各种利益,确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平衡点。
四、侵害过程:间接性、持续性与复合性
环境侵权行为是一种间接侵权行为,加害人的行为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受害人造成损害。这种间接性导致了环境侵权行为的侵害过程具有持续性与复合性。环境侵害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反复出现的过程,且涉及到多种污染物质的复杂反应与迁移扩散现象。
五、损害结果:潜伏性、滞后性与放大性
环境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往往具有潜伏性与滞后性,受害人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损害,并且损害结果可能会放大。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类的抵抗能力决定了环境侵权损害的潜伏性与滞后性。某些并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现象经过一定时间后,其危害结果会明显放大。
综上所述,环境侵权行为具有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不特定性、对象广泛性、客体多样性、价值双重对立性、间接性、持续性、复合性、潜伏性、滞后性和放大性等特征。对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研究和救济,需要综合考虑这些特征,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和措施。
环境侵权法研究
引言
环境侵权法是一门重要的法律学科,它研究的是环境保护与侵权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以几部经典著作为基础,对环境侵权法进行深入探讨。
《环境侵权法》
曹明德在他的著作《环境侵权法》中,对环境侵权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系统地介绍了环境侵权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责任承担等问题。该书的第32至34页对环境侵权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
王明远的著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对环境侵权的救济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详细解析了环境侵权救济的法律制度,包括救济的途径、程序和补偿标准等。该书的第15至19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
《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
梁慧星的著作《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对环境侵权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对民法学说、判例和立法的分析,探讨了环境侵权法的发展趋势和立法原则。该书的第82至83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国际环境法》
亚历山大.基斯的著作《国际环境法》是一部研究国际环境法的经典之作。张若思对该书进行了编译。该书详细介绍了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历程、原则和实践。第363页对国际环境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法》
李艳芳编著的《环境损害赔偿》以及吕忠梅著的《环境法》也是环境侵权法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环境损害赔偿》详细讨论了环境损害的赔偿机制,第238至240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环境法》则对环境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进行了系统介绍,第10页对环境法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概述。
《环境法》
原田尚彦的著作《环境法》是一部介绍日本环境法的专著。于敏对该书进行了译作。该书的第1页对日本环境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
结论
通过对以上几部著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侵权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这些著作对于推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