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措施调查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国际经济法 >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保护法律知识

保障措施调查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2-04

 
33773
保障措施、反倾销和反补贴均为WTO协定中规定的缔约方可以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与反倾销和反补贴相比,保障措施可以采取提高关税、数量配额和关税配额等多种救济方式,对一国国内产业的保护更为充分,而且由于无须证明被调查方存在“不公正的贸易行为”,保障措施调查的发起较之反倾销和反补贴更为容易。

保障措施调查案例的增加

自乌拉圭回合《保障措施协定》通过以来,世界各国发起保障措施调查的数量逐年上升。根据数据,2001年全球范围内保障措施调查案件达到53起,相比于2000年的26起,增加了27起[1]。

美国钢铁保障措施调查案例

2001年,美国发起了201钢铁保障措施调查,对世界钢铁生产和消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引起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对。

中国采取保障措施调查案例

作为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引起的连锁反应之一,中国于2002年5月20日正式立案公告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采取保障措施调查。这是中国在加入WTO后第一次应用保障措施的贸易救济措施。

保障措施的必要条件

根据WTO规则和中国有关保障措施法规的要求,采取保障措施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

1. 不可预见的发展

不可预见的发展是指在进行关税减让谈判时,一方无法合理预见的情况。该情况的发生以及该方履行关税减让承诺的结果将导致某种产品进口数量的增加,并对该方的相关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2. 进口数量的增加

采取保障措施的另一个条件是进口数量的增加。当进口数量大幅增加时,可能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的损害或威胁。

3. 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威胁

保障措施的采取必须能够证明国内产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或威胁。这意味着进口产品的增加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际的经济损失。

4. 进口数量的增加与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威胁之间的因果关系

最后一个条件是进口数量的增加与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能够证明进口产品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国内产业的损害。

保障措施的法律制度

由于保障措施对于相关调查官员、律师和企业人士而言仍然相对陌生,而且中国有关保障措施法规的规定较为抽象和简略。因此,我们可以结合WTO争端解决机构DSB涉及保障措施的判例,对上述采取保障措施的必要条件进行简要分析。

相关标签: 安全保障措施
延伸阅读
  1. 合作协议
  2. 债的保全和担保
  3. 基于变更数据调查的分析,2015年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特点
  4. 法律对消费者安全保障权的规定
  5. 网上支付安全问题及其法律防范

国际贸易热门知识

  1. 关贸总协定中的非歧视性贸易原则
  2. 选择合适的贸易术语
  3. 易货贸易的法律特点
  4. 货交承运人(FCA)
  5.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介绍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
  6. 出口货物索赔申请程序
  7. 海关登记暂时免税进出口物品怎样进出境
国际贸易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