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损害:国家负有赔偿责任的法律依据及解析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4-05-01
淮河支流沙颍河成为“致癌河”:环境污染引发的法律问题
公民权利与环境损害赔偿
10年前,淮河支流沙颍河因严重的污染问题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今,它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原因依然是污染。沙颍河已经成为了一条“致癌河”,数百人因饮用富含致癌物的高污染水源而丧生。当地村民无奈地表示:“谁得病谁家就败”。显然,那些受到环境污染影响的最底层公民陷入了困境。他们既无法享受医疗保护制度的保障,也无法得到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的有效救济。
环境受害者的权利与救济
“有权利就有保护,有损害就必有救济”,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法理。然而,在现实中,环境受害者往往只能得到微薄的赔偿。因此,为了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除了加强民事救济途径外,确立社会救济途径,如国家赔偿机制,非常必要。通常情况下,当我国发生环境污染导致人员伤亡时,地方政府往往只注重对污染企业进行行政处罚,追究其行政责任。然而,由于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之间的利益关联,行政处罚的力度往往不足。即使行政处罚力度到位,罚款也只是进入国库,受害者并没有得到赔偿。
国家赔偿责任的法律基础
国家承担赔偿责任不仅基于对公民的人文关怀,也是一种切实的法律担当,从法理和实践上来说。与其他应享有的权利一样,公民同样享有免于生命健康受威胁或受损害的环境权。环境资源是全民所有的公共财产,国家只是这种公共资源的委托管理者,必须对全体公民负责。如果国家滥用或不恰当地履行公民的委托权,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实践中,环境损害往往源于行政机关执法不严的情况,比如限期治理变成了无限期,应关闭的企业却一直在运营。因此,行政机关的不作为或怠于职责给公民带来了损害。从法理上说,行政机关不能免除责罚和赔偿责任。
环境损害赔偿的财务责任
然而,国家承担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并不完全依靠财政负担,否则就等于将污染者的责任转嫁给纳税人。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利用征收的排污费、资源补偿费等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基金,发生污染事故后,先由该基金进行赔付,然后再向污染企业追偿;二是在没有建立损害赔偿基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先行赔付,然后再由政府向污染企业追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