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归责原则的客观探讨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特殊侵权 > 污染环境侵权法律知识

环境侵权归责原则的客观探讨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4-14

 
331238

环境侵权与过错责任原则的客观化

一、传统侵权行为归责的一般理论

在侵权行为法的发展历史上,长期实行加害责任原则,即一个人只要被确认为造成损害发生的人,加害事实本身即足以构成使他承担责任的充足理由。然而到了公元前287年,罗马平民会议通过的“阿奎利亚法”废除了对于侵权行为的同态复仇和人身处罚,抛弃了陈旧的加害责任原则,实行以过错为责任要件的损害赔偿制度。在此基础上,经过后来的判例和学说的充实、提炼,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成熟的以过错为基础的侵权责任规则。

过错责任主义是指加害人对其有过错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即“无过错即无责任”。过错责任主义能促使个人活动不必因顾及赔偿问题而处处谨小慎微,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活动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以过错作为判定责任的基本标准,使惩恶扬善、扶正去邪的理性精神得以实现;又以损害赔偿作为过错行为的法律后果,使私权恢复的现实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在民法近代化过程中,过错责任作为罗马法重要文化遗产被广泛接受,并同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原则息息相通、密切配合,一同构成近代民法的三大理论支柱。

二、现代工业事故(包括环境事故)的严峻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机器大生产的广泛采用,在作业中意外事故屡发不断,工人的人身权利和生活权利受到了严重损害。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过程、技术工艺越来越复杂,工业、交通事业中具有高度危险性技术的适用日益增多,经济交往日益多样化,工业污染日益严重,环境破坏日益突出,公害事故频繁发生,企业即使采用种种安全防护措施也不能完全消除使他人遭受意外的损害。在此背景之下,立法者不得不对过错责任主义重作调整,形成新的民事责任立法参数:第一、以受害人为考虑基点,加强对受害人的法律救济和社会救济,以缓和社会冲突;第二、以“社会利益”为准则,对个人自由施加必要的国家干预,以维护社会关系的平衡。在此新的立法参数之下,民事责任立法采取了两个最重要的步骤,这就是归责原则的客观化与损失承担的社会化。

三、归责原则的客观化过程

按照新的立法参数,民事责任规范在归责原则上必须大幅度提高原告的求偿成功率,使被告的赔偿责任能够比较容易地证明和成立。于是,在过错责任范围内,有“过错的客观化”、“违法视为过错”、“过错推定”的广泛运用;在过错责任范围之外,则有无过错责任的大力推行。

过错的客观化是指过错认定标准的客观化,即不再把过错视为应受谴责的个人心理状态,而是将其视为违反社会准则的行为状态。易言之,对于行为人造成的损害,只要其违反了社会一般“理性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注意义务这一客观的社会准则,即认定其有过错。这样,过错尽管在形式上得以维持,但其内容已开始脱离“心理状态”、“意思自由”,从而迈出了过错责任主义的门槛,向着扩大受害人权利保护的范围和功能方向发展。

违法视为过错是指在维持过错责任外形的同时,将过错的判断标准与加害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加以混同,即在违法性成立的场合,过错亦自然成立。而违法性的判断通常采用“忍受限度论”,即综合受害人损害的性质与程度、加害行为的社会价值、防害设施的设置状况、管制法规的遵守情况等客观情况,个别地判断损害的忍受限度。若损害超过了一般社会观念上的忍受限度,就认为加害行为具有违法性。同时,不问加害人主观心理状态是否有预见或回避损害发生的可能,直接认定过错成立,加害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可见,违法视为过错所主张的过错,无非是利益权衡的结果,与传统过错主义所强调的心理状态或预见可能性已完全脱离关系,在实质上,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已无甚差别,属脱离过错责任原理的过错责任。

过错推定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将民事责任主观要件的举证负担以否定的形式分配给加害人一方,从而避免了受害人因不能证明对方的过错而无法获得赔偿的情形。按照此原则,如果原告证明他所受的损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法律上就推定被告有过错并确认其应负民事责任。过错推定虽然仍维持“过错责任主义”的称号,但实际上已逾越了过错责任主义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界限,将举证责任转移到被告,因此,可视为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前奏。

无过错责任是指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人应当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因其以客观的加害事实为充分条件,故又称“结果责任”;就其将责任直接归属于损害发生的原因,又称“原因责任”;就其以企业风险为责任根据而言,又称“风险责任”;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则常称为“严格责任”。

四、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环境侵权中的广泛运用及理论依据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为解决现代社会新型侵权行为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因此,它很快被各国民法所采用。

在德国,民法典虽采过错责任原则,但法典中对工作物所有人的责任规定为无过错责任。在法典公布后所作的修订及特别法中,无过错责任在危险事业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

在法国,民法典关于不法行为的规定共有5个条文,其中除第1384条外,其他几个条文均为过错责任规定(即第1382-1386条)。对第1384条关于“无生物责任”的规定的性质,学者尚有争议。少数学者认为是无过错责任,多数学者和法国最高法院在相当时期内都以过错推定加以解释。到了1897年,法国最高法院才采用少数学者的见解加以解释,并于1914年的一个判决中加以运用,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原则。之后,该条被广泛适用于火车、汽车、电气、臭气、商品瑕疵等所致损害。 同时,法国还以特别法形式来确立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弥补第1384条规定所适用范围的不足。

在日本,通过扩张解释民法典第717条“工作物无过错责任”规定,以扩大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运用;同时也通过特别立法的方式来确立无过错责任原则。

在英美法系国家,主要通过判例和立法来确立。在判例方面,英国1868年“赖兰兹诉弗莱彻案”所确立的法律原则被认为是英美法系中无过错责任的起点。随后,该原则在英美法系国家得到了不断扩大适用的发展。同时,英美法系国家也以大量环境立法的形式来确立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运用。

关于无过错责任的理论依据,西方学者众说纷纭,其中最主要者有四:风险说、公平说、遏制说、利益均衡说。

就环境侵权而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运用,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加害者大多为企业,它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本身即具有高度危险性。企业即使没有过错,也会给他人造成损害。若固守过错责任原则,显然有失公平。

第二,环境侵权纠纷科技含量高,要证明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极为困难。在环境侵权中,往往涉及复杂的科技问题,要证明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举证人必须具有相应的科技知识。在此情形下,要求受害人提供加害人是否有过错的证据,等于封锁了受害人寻求救济的路径,不仅无法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放纵污染行为,造成更大的损害。

第三,在环境侵权中实行无过错责任是民法中公平理念的要求。企业既然由此而获得利益,就应当为其获取利益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还有利于增强排污者的责任心,促使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以更大的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环境的污染与损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王卫国著:《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陈泉生著:《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刘士国著:《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张新宝:《美国有害物体侵权行为法介评》,载《外国法译评》1994年第1期。

延伸阅读
  1. 违法辞退的赔偿问题应如何解决?
  2. 高空坠物责任归责原则是什么
  3. 我国高空坠物的司法解释是什么
  4. 网络名誉侵权的定义和认定责任
  5. 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是如何的

特殊侵权热门知识

  1. 高空抛物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及侵权责任
  2. 货车触高压线司机被电身亡
  3. 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4. 高空抛物怎么处理
  5. 被高空坠物砸伤,怎么要求赔偿
  6. 什么情况下可以取消限高令
  7. 违法强拆怎样追究责任?
特殊侵权知识导航

侵权纠纷解决方案

  1. 职务侵权纠纷
  2. 因建筑物倒塌而发生的侵权纠纷如何救济
  3.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致人损害如何维权
  4.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遭受损害如何维权
  5. 网站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律师函该如何应对
  6.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7.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处理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