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3-20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在中国的诉讼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原告资格的限制,提起环境民事诉讼并不容易。其次,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侵权人身份不明,受害人无法提起诉讼。再次,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诉讼过程通常是漫长而艰难的,受害人的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最后,诉讼时效期限长度不够,无法有效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因此,我们认为诉讼时效和被告人的确认问题是核心,本文将重点讨论诉讼时效及起诉要件中的"明确的被告人"问题。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但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为三年。然而,问题在于诉讼时效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的规定对受害人不利。由于环境污染损害具有间接性、潜伏性、长期性、遗传性等特点,很难确定直接和必然的因果关系。受害人往往难以或根本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什么样的损害。在现代工业化社会,受害者在知识方面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应当知道"对他们来说过于苛刻。因此,三年的诉讼时效规定远远不能保护受害人的权益。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环境损害赔偿的最长诉讼时效沿用民法通则二十年的规定,这是一个不可变的除斥期间。
这里的问题是,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将二十年最长诉讼时效期间表述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而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三年诉讼时效表述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两者的表述不一致。前者关注法律权利是否受到主观认知的伤害,后者关注财产或身体健康是否受到客观存在的伤害。其次,二十年对于环境污染受害者来说是不够长的。已知的环境疾病病因研究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对于未知的环境污染引发的损害原因的查明更是困难。因此,二十年的诉讼时效无法弥补三年时效的不足。
环境污染损害与传统损害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具有间接性,即不是直接对人身或财产的损害,而是通过环境这一介质发生的。
环境污染损害的潜伏性指的是致害物质透过环境媒介缓慢发生损害,对人体的伤害也是在人体内逐渐积累而后爆发的。
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导致的损害通常包括直接损害和遗留的致害物质在环境中持续为害两个方面。
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各个环境要素相互交融,各种物质、运动尤其是污染物之间发生交融,导致环境污染损害呈现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的现象。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中确定赔偿责任者是困难的,因为存在一种叫做"科学不确定性"的模糊区,许多环境污染事件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间接的、可能的因果关系。
环境污染损害的遗传性是指损害效应在长期积累后已经与环境污染脱离关系,成为独立的遗传性疾病。
环境污染损害发生的空间范围广泛,污染物在空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介质中进行复杂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乃至核变化,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或财产受到损害,或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因此,环境污染损害的受害范围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