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5-13
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公私混合法性质。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行为人的惩罚来维护社会利益,是国家为自身需要而作出的强制性干预结果,体现了惩罚性赔偿的公法性。然而,惩罚性赔偿也包含为受害人提供慰籍性救济的一面,体现了其私法性。
认定是否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基础是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的高低主要从行为人主观过错程度和是否希望或预见可能发生损害后果而未能避免两方面来确定。
惩罚性赔偿是严厉性程度最高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其用意在于涉及责任人的精神痛苦,即国家通过强制性手段对责任人财产施加损失以达到惩罚之功效。与补偿性民事责任形式相比,惩罚性赔偿的严厉性程度更高。
惩罚性赔偿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法律必须明确规定惩罚性赔偿适用的行为类型、赔偿金额或计算方法,并且法律条文必须清晰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消费者是请求权的权利主体,经营者是惩罚性赔偿金的义务主体,其它人不能成为惩罚性赔偿的主体。
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如果支付的代价所得到的商品或服务是不真实的或质量有瑕疵的,消费者本身就受到了损害,包括物质损失、精神损害以及其他无形的精神损害。
如果消费者没有提出该要求,法院不能依职权主动追究经营者双倍赔偿的责任。
目前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还不完善,很多侵权事件最终通过诉讼解决,但赔偿数额明显低于原告诉求,对被告来说,制裁力度不足,难以阻止侵权行为的再次发生。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有效制裁违法行为,减少恶性侵权行为的发生。
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对那些无视消费者安全、无视社会利益的厂家判处惩罚性赔偿金,有利于惩恶扬善,恢复社会公正。
中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适用于狭义的消费关系,不包括为生产性消费需求而购买的情况。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下,需要调整法律规定,以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实现社会整体和谐。
中国法属于大陆法系,传统赔偿制度采用同质补偿方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英美法系国家的交往不断密切,需要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以保护中国消费者和受害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