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毁坏财物行为的定性研究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执行程序 > 执行申请和移送法律知识

故意毁坏财物行为的定性研究

点击数:52 更新时间:2024-07-23

 
327898

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定性问题

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情节严重的行为。本文对故意毁坏财物行为的定性问题进行研究,以朱xx案和孙xx案为线索,并兼而论及李焕强案。

一、朱xx案的案情及裁判理由

朱xx因泄私愤,侵入他人的股票委托交易账户并篡改密码,高价买进股票然后低价卖出,造成他人账户内的资金损失19万余元。朱xx被控故意毁坏财物罪。经审理查明,朱xx利用事先获悉的账号和密码,侵入被害人的股票交易账户,篡改密码并使用被害人的资金和股票进行交易。朱xx共给被害人账户造成资金损失19.7万余元。朱xx被发现后立即如实供认了全部事实,并赔偿了被害人的经济损失。法院认定朱xx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并依法减轻处罚。

二、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定性问题

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定性问题是将故意毁坏财物行为与其他财产犯罪相区分的重要目的之一。故意毁坏财物罪的行为特征是使财物的价值或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毁坏行为不仅仅限于物理上的破坏,还包括通过非物理手段使财物的价值降低或丧失。因此,只要能使财物的价值或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都可以视为毁坏行为。

三、故意毁坏财物罪与取得型财产犯罪的区别

故意毁坏财物罪与取得型财产犯罪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目的是使财物的价值或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而取得型财产犯罪的目的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产。因此,故意毁坏财物罪的行为重点在于破坏财物的价值或使用价值,而取得型财产犯罪的行为重点在于非法占有财产。

四、股票作为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犯罪对象

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犯罪对象不仅限于有形财物,也包括无形财物。股票作为财产权利的代表,可以成为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犯罪对象。对于以股票为犯罪对象的故意毁坏财物行为,如何计算损失数额是一个问题。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于这一问题尚未明确规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故意毁坏财物罪的量刑问题

故意毁坏财物罪的量刑应根据犯罪行为的具体情节进行判断。自首是减轻处罚的情节之一,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在朱xx案中,朱xx立即如实供认了全部事实,并赔偿了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因此法院依法减轻了朱xx的处罚。

六、对裁判理由的评判

在朱xx案中,裁判理由将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与刑法任务、犯罪概念和故意毁坏财物罪的规定进行了论证。然而,从构成要件的角度看,裁判理由未能明确判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故意毁坏财物罪。此外,裁判理由采用了宏大叙事的方法进行法律论证,而未按照犯罪构成理论和逻辑推理方法解决法律问题。

七、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理论争议

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理论争议主要集中在行为的本质特征和犯罪构成要件的关系上。不同的学者对于故意毁坏财物行为的理解存在差异。在德、日刑法学界,存在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毁坏是使财物的价值降低或丧失的唯一方式;另一种认为只要使财物的价值降低或丧失,就属于毁坏行为;还有一种认为毁坏行为不仅限于物理上的破坏,还包括通过非物理手段使财物的价值降低或丧失。

综上所述,故意毁坏财物罪的行为特征是使财物的价值或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股票可以成为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犯罪对象。在量刑上,应根据犯罪行为的具体情节进行判断,并考虑是否有自首情节。然而,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理论争议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故意毁坏财物罪的不同观点

1. 效用侵害说

效用侵害说认为,毁损是指对财物的效用造成损害的行为。根据这种观点,不仅直接导致财物全部或部分毁坏,使其丧失效用的情况构成毁损,而且财物的外形未毁坏,但效用受损也应视为毁损。例如,将财物隐藏在难以发现的地方,将他人的首饰丢弃到水中,涂墨水等污物在他人的字画上,打开他人鱼塘的闸门使鱼流失,打开别人的鸟笼让小鸟飞走,在他人的餐具中投入粪尿等行为都属于毁损财物的行为。效用侵害说分为一般的效用侵害说和本来的用法侵害说两种具体主张。前者认为,只要侵害了财物的一般效用,就构成毁损;但后者认为,只有造成财物的全部或部分损害,并使之不能按其本来的用法使用,才能视为毁损。

2. 有形侵害说

有形侵害说认为,毁损是指对财物施加有形的作用力,导致财物的无形价值和效用受损,或者损害物体的完整性。明显没有施加有形力的情况下,毁坏财物罪不成立。根据这种观点,将粪尿投入他人餐具使其不能再次使用,因为对餐具施加了有形力,构成毁坏财物罪。但仅将财物隐藏起来,并未施加有形力,即使损害了其效用和价值,也不能视为毁坏财物。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隐匿财物本身就是对财物施加了有形力,应视为毁坏财物。德国的有形侵害说认为,投弃行为不是施加有形力的行为,因此不构成毁坏财物罪。此外,德国的有形侵害说认为,使他人的鸟、鱼逃走,将金戒指投弃到水中不构成毁坏财物罪,因为不仅未施加有形力,更重要的是没有使之不能按其本来的用法使用。这与日本的有形侵害说强调对财物本身的侵害有所不同。

3. 物质的毁损说

物质的毁损说认为,毁损是指对财物的整体或部分造成物质的破坏或毁坏,使其完全或部分不能按其本来的用法使用。根据这种观点,毁损的实质不在于是否施加有形的作用力,也不在于是否损害财物的效用,而在于所采用的手段是否导致财物遭受物质的破坏或损坏,并且使之不能或很难恢复原状,因此不能按其本来的用法使用。如果只是造成财物轻微的损坏,很容易恢复原状,并未达到不能按其本来的用法使用的程度,则不能视为毁坏财物。因此,使他人鱼塘里的鱼流失,将鸟放飞,将金银首饰丢弃到水中,将物品隐藏起来,将粪尿投入餐具等行为,由于没有对财物造成物质的破坏,不能构成毁坏财物罪。然而,隐匿财物的行为不一定不能受到处罚,如果行为人有非法取得的意图,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虽然物质的毁损说在日本刑法理论上并非通说,但近年来支持者逐渐增加。

对故意毁坏财物罪的不同观点的评析

在以上三种观点中,将财物隐藏使财物所有人丧失使用权并不属于毁坏财物。虽然隐匿也会使他人丧失财物的价值,但财物本身并未被毁坏,因此隐匿财物不能被认定为故意毁坏财物罪。除此之外,这三种观点对于毁坏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效用侵害说对毁坏的理解过于宽泛,已经超出了毁坏的字面含义。有形侵害说将对财物的有形侵害与无形侵害加以区分,只有有形侵害才是毁坏,无形侵害则不是。然而,如何确定有形性和无形性的侵害存在较大争议。物质的毁损说强调采用导致财物遭受物质损坏的手段,这是正确的,但该说将后果局限在物理损坏,不包括功能性损坏,也存在缺陷。因此,我认为毁坏财物行为应该揭示行为的破坏性,只有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才能构成毁坏,那些不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则不能认定为毁坏。效用侵害说过于宽泛,只关注结果而不关注行为本身,有形侵害说难以确定无形作用力,物质的毁损说未包括功能性损坏。基于行为的破坏性,才能将那些虽然使他人财产遭受损失,但未采用破坏性手段的行为排除在毁坏之外。

在我国刑法中,虽然设有故意毁坏财物罪,但由于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常见,因此对毁坏的含义只是作一般性的字面解释,并未在法理上展开讨论。近年来,随着德国和日本相关刑法学说的引入,对故意毁坏财物罪的讨论逐渐展开。例如,张明楷教授主张一般的效用侵害说,认为毁坏不仅包括物理上的损害,还包括心理上的损害。他指出,财物效用的丧失或减少不仅包括因物理上的损害导致的效用丧失或减少,也包括因心理或感情原因导致的效用丧失或减少。这种观点对毁坏的理解非常宽泛,包括财物价值和占有的丧失。刘明祥教授主张本来的效用侵害说,并作进一步的限制,认为只有使财物永久地丧失效用的行为才能构成毁坏。具体来说,如果行为导致财物实质上的破坏,使之永久地完全丧失效用或部分丧失效用,就可以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即使没有对财物本身造成破坏,但使之永久地脱离他人占有或者虽然所有者仍占有该物,但已不可能发挥其原有效用的行为也可以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对于上述观点,我认为毁坏财物行为应该是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才能构成毁坏。效用侵害说过于宽泛,将财物价值和占有的丧失都包括在内,不符合毁坏的字面含义。有形侵害说强调有形作用力对于界定毁坏的重要性,但无形作用力难以确定,存在司法操作上的困难。物质的毁损说强调采用导致财物物质损坏的手段,这是正确的,但该说将后果局限在物理损坏,不包括功能性损坏。因此,我认为只有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才能构成毁坏财物罪,那些虽然使他人财产遭受损失,但未采用破坏性手段的行为不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毁坏的后果不仅在于使他人丧失对财物的占有,更重要的是使财物丧失价值。

在朱某案中,被告人通过高买低卖的方式进行股票交易,导致他人财产损失。财产损失是客观事实,问题在于这种财产损失是否由毁坏行为造成。在裁判理由中,对股票作为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犯罪对象进行了详细论证。作者认为,股票作为一种资本证券,既是反映财产权的有价证券,也是证明股东权益的法律凭证。股票具有利益性、流通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等特征,投资者购买股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收益。股票持有者持有股票进行交易可以获得经济利益。因此,股票代表了持有者具有相应价值的财产,股票持有者的经济利益与股票价值相关。根据以上观点,股票可以作为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犯罪对象。

总之,对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不同观点,我认为毁坏财物行为应该具有破坏性。效用侵害说过于宽泛,有形侵害说难以确定无形作用力,物质的毁损说未包括功能性损坏。只有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才能构成毁坏财物罪。

重新定义财物的概念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一些无形财产,如电力、煤气、股权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股票及其代表的无形权利与有形财产具有相同特征的情况下,如果将这些无形财产排除在刑法保护范围之外,显然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也不符合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现代刑法学理论的认可

现代刑法学理论普遍认可,我国刑法规定的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对象是各种形式的公私财物,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动产、不动产等。我国刑法第九十二条明确规定,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包括依法归个人所有的股份、股票、债券和其他财产等。因此,代表无形财产权的股票作为故意毁坏财物罪中的"财物"认定,是有法律依据的。

司法解释的与时俱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经将电力、煤气、天然气等无形财产作为盗窃犯罪中的"财物"予以认定,体现了司法解释的与时俱进。因此,将我国刑法侵犯财产罪中的"财物"理解为包括有形财物、无形财物和其他形式的财产权,是正确的。

孙xx案裁判理由评判

案情及指控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孙xx犯职务侵占罪,向雨花台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孙xx利用担任海浪乳品公司南京分公司片区管理员的职务便利,为创造虚假业绩,骗取该公司钙铁锌奶340,260份,价值人民币323,247元,其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

法院判决及裁判理由

雨花台区人民法院认为,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被告人孙xx的行为不符合职务侵占罪必须具备的非法占有目的的主观要件。因此,被告人孙xx的行为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然而,被告人孙xx的行为符合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故意和客观要件。被告人孙xx明知鲜牛奶的保质期只有1天,却对牛奶持一种放任其毁坏变质的态度,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故意构成要件。同时,被告人孙xx实施了将牛奶倒掉、喂猪等毁坏行为,符合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客观要件。因此,被告人孙xx犯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

对定性的评判

在孙xx案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关键。被告人孙xx的主观上并没有非法占有公司牛奶或将牛奶变卖后占有货款的故意,其犯罪目的主观上是为了讨好公司经理孙建华,出于为孙建华创造业绩。同时,被告人孙xx在客观上亦没有非法占有公司牛奶的行为,当牛奶送至被告人孙xx家中后,被告人即让其母亲随意处置,其本身并没有实际占有。因此,被告人孙xx的行为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然而,被告人孙xx的行为符合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故意和客观要件。被告人孙xx明知鲜牛奶的保质期只有1天,却对牛奶持一种放任其毁坏变质的态度,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故意构成要件。同时,被告人孙xx实施了将牛奶倒掉、喂猪等毁坏行为,符合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客观要件。因此,被告人孙xx犯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

综上所述,被告人孙xx的行为既不构成职务侵占罪,又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根据法律规定,被告人孙xx犯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

非法占有目的与取得型财产犯罪

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性

非法占有目的对于取得型财产犯罪来说是一种主观违法要素,对于行为的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非法占有目的,可以将取得型的财产犯罪与毁坏型财产犯罪加以区别。尤其是在占有财物以后实施的故意毁坏财物行为来说,非法占有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故意毁坏财物与非法占有目的

故意毁坏财物行为通常并不一定以占有财物为前提,而是可以对处在他人占有下的财物进行毁坏。例如,将他人合法停放在车库的汽车进行毁坏。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是一种纯正的故意毁坏财物的行为,而与其他财产犯罪无关。但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先将他人的汽车予以占有,然后再进行毁坏。

李焕强故意毁坏财物案

李焕强案是一个典型案例。根据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的审理结果,李焕强通过非法占有目的窃取了李诚的汽车,并在之后故意毁坏了该车。这一案例清楚地展示了故意毁坏财物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之间的关系。

对李焕强案的定性和判决

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认为,李焕强的主要目的是报复李诚,其行为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也不具有盗窃犯罪故意。因此,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盗窃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李焕强的行为应定性为故意毁坏财物罪。根据刑法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应受到刑事处罚。

职务侵占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界定

对孙xx案的争议

在孙xx案中,对于孙xx的行为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控辩双方存在争议。公诉机关认为,孙xx以虚假事实欺骗公司,将牛奶占为己有,并将其毁坏。辩护人则认为,孙xx是为了给公司经理创造业绩而欺骗公司,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牛奶的目的,并且没有变卖牛奶占有货款,而是将牛奶销毁和送给邻居喂猪。

对职务侵占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界定

针对上述争议,裁判理由指出,职务侵占与故意毁坏财物罪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其根本区别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不同。职务侵占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故意毁坏财物是以毁坏为目的。刑法意义上的非法占有行为是遵从财物的本来用途进行利用和处分,以实现财物的价值或取得利益。而故意毁坏财物是将财物的性质和价值变更或使其灭失,使人无法按照财物的本来用途使用和处分。

犯罪转化问题

在取得型财产犯罪中,可能会与故意毁坏财物罪发生竞合关系。例如,在窃取财物的过程中使用破坏性手段,造成了财物的毁坏。对于这种情况,应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进行分析和认定。对于行为人以毁坏为目的而实施的非法取得他人财物的行为,无论是否已实施毁坏行为,都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而对于行为人不以毁坏为目的实际控制他人财物的行为,应根据具体情况认定其是否构成职务侵占、贪污或盗窃、诈骗等犯罪。

对于职务侵占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判决

在判决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职务侵占与故意毁坏财物罪进行判定。如果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且实施了毁坏行为,应以盗窃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牵连犯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是仅仅实施了毁坏行为,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在相互竞合的情况下,应根据罪行的严重程度择一重罪从重处罚。注释与参考文献⑴参见卢方:《经济、财产犯罪案例精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3-418页。⑵参见[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M],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⑶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第5款。

财物罪的比较研究

财物罪是刑法中的一类重要犯罪行为,对于财产保护和社会秩序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和分析,比较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对财物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刑罚等方面的规定,以期对我国财物罪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财物罪的定义

财物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侵占、盗窃、抢劫等方式,对他人财物进行侵害的犯罪行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刑法中,对财物罪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财物罪的构成要件

财物罪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该犯罪的必备条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刑法中,对财物罪的构成要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财物罪的刑罚

财物罪的刑罚是指对犯罪行为人的处罚措施。不同国家或地区对财物罪的刑罚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刘明祥、张明楷、邓子滨、周光权、董玉庭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参考,我们可以对财物罪进行更深入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财物罪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标签: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
延伸阅读
  1. 刑事判决书标准的重要性及要求
  2. 损坏他人财物2000元怎么处理
  3. 砍伐板栗树量刑标准
  4. 故意毁坏财物罪情节严重的刑罚
  5. 一、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的定罪数额及追诉标准

执行程序热门知识

  1. 失信人员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
  2. 民事取保候审的申请书范本
  3. 案外人执行异议规定
  4. 一、异议审查程序
  5. 非法处置财产的财产量刑标准是什么
  6. 法院是否会主动促进执行和解
  7. 民事诉讼调解不履行的法律处理方式
执行程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