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01-17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违反法律的直接规定,因故意或者过失造成对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损失而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该责任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耶林提出,并在许多国家的立法和法律实践中得到应用。我国在制定《合同法》时,引入了缔约过失责任理论,并在第42和43条规定了该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
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独立的违法行为责任,是违反法定的、对一般人普遍适用的先合同义务而产生的责任。它不属于合同责任,也不属于侵权责任,而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特殊请求权。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侵权责任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区分这三种责任对于认定合同当事人是否应负缔约过失责任具有重要帮助。
违约责任可以通过当事人约定责任承担形式,比如约定违约金的数额或比例,定金条款等。然而,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不能由当事人约定,只能由法律直接约定,且只能是损害赔偿责任。
违约责任主要适用于无过错责任原则,例如过错推定原则;而缔约过失责任主要适用于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在缔约人一方有过错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缔约过失责任。
违约损害赔偿主要是履行利益的赔偿,受到可预见规则的限制;而缔约过失责任主要是指信赖利益的赔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不受可预见规则的限制。
缔约过失责任以当事人之间通过接触而形成的特殊信赖关系为前提,而侵权责任发生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不需要当事人之间存在任何关系,且一般与合同无关。
缔约过失行为违反了依诚实信用而产生的附随义务,而侵权行为违反了不得侵害他人财产和人身的一般义务,因而具有不法性。
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是信赖利益的损失,即因为相信合同的有效成立而导致的损失;而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包括现有财产的灭失和可得利益的丧失,同时还涉及非财产损害赔偿。
缔约过失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侵权责任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特殊侵权行为可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缔约过失责任的形式只能是赔偿损失,没有其他责任类型或形式;而违约责任的承担形式除赔偿损失以外,还有停止损害、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排除妨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形式。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缔约过失责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当事人根本没有订立合同的目的,假借订立合同而损害相对人利益的行为。
当事人故意隐瞒自身财产状况、履行能力,或隐瞒出卖的标的物的缺陷,提供不存在的虚假情况,从而给对方造成损失。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违反了依诚实信用原则履行协力、通知、保护、保密等义务,导致对方损失。
以上是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以及侵权责任的主要区别。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研究仍然不够,尤其是对其性质的争论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