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01-15
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通过质询、反驳和交叉询问等形式对诉讼证据进行质询,以确认其证明力大小的诉讼活动。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7条的规定,证人证言必须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8条进一步规定,证据必须经过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否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质证制度一经确立,就在控辩双方及相关的证人、鉴定人等接受质询的人之间形成了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我们称之为质证法律关系。质证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检察官、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和接受质证的人。检察官代表国家对犯罪行使追诉权,对被告人是否有罪有证明责任,因此必须通过质证来排除被告人无罪的疑点。当事人对诉讼的核心问题,即诉讼证据应有质证的权利。辩护人有责任通过质证排除对被告人不利的证据。诉讼代理人受当事人委托参加诉讼,在受托范围内维护委托人的利益,也应有质证的权利。接受质证的人包括证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鉴定人、勘验人等。
审判人员在质证活动中没有作为质证主体的地位,但对质证活动应有监督权和指挥权,以确保庭审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质证的基本功能是促使诉讼的双方当事人积极参与案件的审理活动,有利于审判员迅速查明事实,为下一阶段正确适用法律作好准备。此外,质证还有助于促进社会纠纷的解决。质证制度的确立使双方当事人在诉讼的核心问题上平等地发挥作用,增加了败诉者对判决的认可度。质证也使审判人员更多地依据当事人质证的结果制作判决,减少了主观臆断的可能性,从而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
然而,在不同的诉讼环境下,质证制度的作用有所不同。在传统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法官对证据的调查、审核拥有较大的职权,质证制度的作用容易被削弱。而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审判人员相对于当事人处于超然的地位,质证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余地。此外,根据法定证据制度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不同,质证的作用也有所差异。在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下,质证制度对当事人的技巧要求更高。
诉讼环境对质证制度的影响不仅限于上述方面,还包括直接、言词审理的原则、当事人交换证据材料的要求以及审判人员对案件的决定权等方面。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对质证的规定相对不完善。刑事诉讼法仅在第47条原则性规定了证人证言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对其他重要证据的质证程序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我国的质证制度在立法上仍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