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07-1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法院的执法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审判工作的需要,人民法院对审判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庭审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的审判方式审理案件的审判权和监督权是由庭长和院长行使,庭长和院长认为案件审判有问题都有权以行政批示的方式要求合议庭复议。为了提高办案效率和案件的公正审理,法院进行了改革,将案件的审查、修改、签发权下放给审判长。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审判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提高了办案效率。
为了保证办案的公正与高效,法院实行了案件流程管理,对立案、排期、开庭、审理、结案、归档等案件流程各环节进行分段管理,并进行跟踪监督。这种管理机制有效地避免了超审限案件的发生,解决了“暗箱操作”的问题,防止了审判人员违法审判,确保了公正、高效办案。
随着审判方式改革,法院内设审判庭和庭长这个行政管理机构已经失去了实际功能和意义。因此,建议将审判庭和庭长取消,将审判管理和行政管理分开。
为了适应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建议设立审判组,由被选任的审判长担任组长,两名法官组成。一个法院可设立若干个审判组,审判组负责对各类案件进行审判。审判组和独任审判员只有审判权,没有行政权。
为了加强审判监督工作,建议设立审判监督组,负责案件流程管理、案件评查、违法审判责任、错案认定等审判运行和监督工作。
为了将行政管理和审判管理分开,建议设立行政科,负责法院的后勤、内务、人事、纪检等人事行政管理工作。
为了加强执行工作,建议将案件执行程序从审判管理中分离出去,单独设立执行局,专门负责案件的执行及其管理工作。
为了加强书记员管理工作,建议设立书记员组,统一管理整个法院的案件记录等书记员工作。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可以建立与审判方式改革相适应的审判管理机制,保证办案的公正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