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1-08
根据刑法罪刑法定原则,张某抢劫儿童的行为在现行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因此不能定罪。虽然他采取了暴力抢劫的手段,但其主观上并没有勒索财物的目的,因此也不构成绑架罪。虽然刑法规定了拐骗儿童罪,但该罪明示的客观行为是以欺骗、利诱等非暴力方法将儿童拐走,并不包括抢劫、抢夺等暴力强制的行为方式。根据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因此,根据张某的行为和刑法的规定,他的行为只能作无罪处理。
张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以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拐骗儿童罪定罪处刑。根据立法本意和"举轻以明重"的立法模式,刑法将较轻的拐骗儿童行为规定为犯罪,那么,比拐骗更为严重的抢劫、抢夺儿童的行为也应视为犯罪。该案事实清楚,案情简单,张某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将张某的行为归类为拐骗儿童罪并追究刑事责任,符合刑法的立法意图和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目的是通过法律的明确性约束司法行为,防止司法擅断,强调人权保障。但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不能仅从形式上看某种犯罪行为是否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更重要的是看现行法律的立法意图。根据立法本意的扩张解释,可以将现实中某种危害行为扩张解释为法定的行为类型。对于抢劫、抢夺儿童的行为,如果刑法条文的用语在形式上没有明文禁止,就可以从立法意图进行扩张解释,防止主观恶性更大的犯罪行为人逃脱法律的制裁。
我国现行刑法分则关于具体犯罪的罪状规定主要表现为"举轻以明重"和"举重以明轻"两种。"举轻以明重"的原则解决能否将现实中的某种危害行为扩张解释为法定的行为类型。对于抢劫、抢夺儿童的行为与拐骗儿童的行为在刑法意义上应该是等质的,只是危害程度不同。既然刑法将危害程度较轻的拐骗儿童行为规定为犯罪,那么,比这种轻行为更重的抢劫、抢夺儿童行为也应当是犯罪行为。"举轻以明重"的原则既维护了社会利益,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又防止了触犯刑律的人规避制裁,实现了预防犯罪的目的。
法律解释的本质取决于对法律的忠实和客观上的再审查性。在解释刑法时,应从整个法律体系中领会立法的意图。根据社会关系的一致性和行为本质相同性的角度分析,抢劫、抢夺儿童的行为与拐骗儿童的行为在刑法意义上应该是等质的。立法将危害程度较轻的拐骗儿童行为规定为犯罪,扩张解释将抢劫、抢夺儿童的行为也归类为拐骗儿童罪,并在法定刑幅度内从重处罚,既维护了社会利益,又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本质含义。
需要指出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类似本案的刑法适用问题,应统一刑法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应适时作出符合立法原意的司法解释,以确保具体案件的公正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