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4-08
刑事立案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在刑事立案活动中是否依法履行职责进行的法律监督。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刑事立案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公安机关是否依法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进行立案侦查。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其发现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以及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并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进行立案侦查。检察机关对此进行审查和监督。
(二)公安机关是否具有管辖权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进行受理。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了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和自诉案件,其他刑事案件均由公安机关直接受理。检察机关通过立案监督发现和纠正公安机关越权立案的违法行为。
(三)公安机关是否依法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予以不立案。如果案件不符合法定立案条件,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不予立案。检察机关通过立案监督来纠正这种违法行为。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报不立的案件。即刑事立案主体已经发现并掌握了犯罪事实,本应立案,但由于缺乏控告、举报等材料而不立案。
2. 不破不立的案件。即刑事立案主体对案情复杂、一时难以侦破的案件,不立案就开展侦查,待案件侦破后再补立案手续。这种做法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3. 应立而不立的案件。即刑事立案主体对符合法定立案条件的案件故意不予以立案,或者以罚代刑、以劳代刑等方式处理。这种故意行为往往出于执法人员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原因,是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的重点。此外,刑事立案监督的内容还包括对刑事立案程序是否规范以及立案和不立案的决定是否合法等相关刑事立案活动的法律监督。
在刑事立案监督工作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准确把握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和内容,注意区分“没立案”和“不立案”的界限。具体来说:
1. “没立案”是指刑事立案主体尚未发现或正在审查尚未作出立案决定的案件。“不立案”是指刑事立案主体已经作出不立案决定的案件。只有对于已经作出不立案决定的案件,才能按照刑事立案监督程序进行处理。但要防止刑事立案主体以“没立案”假象掩盖“不立案”的实际情况。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立案监督的相关问题,推荐阅读以下文章:
- 刑事立案权滥用形态分析
- 刑事立案监督的困惑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