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8-21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4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予以接受。如果案件不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应当移送给主管机关处理,并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但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情况,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再移送给主管机关。
对于犯罪人的自首,也适用上述规定。此外,对于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被害人已经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这些规定明确规定了司法机关对于公民报案、控告和举报以及犯罪人自首的处理方式。无论案件是否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司法机关都应当接受,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处理。任何借口拒绝或推诿都是违法失职的行为。如果由此造成严重后果,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规定。其是否严格执行,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利益,并且直接影响司法机关的信誉。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执行这一法律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5条的规定,报案、控告、举报可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记录成笔录,并经过宣读无误后由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盖章。
因此,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提出的报案、控告、举报在法律上具有同等的效力,司法机关都应当接受,以便公民行使报案、控告、举报的权利。但是,办案人员在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时,应当尽量详细地了解有关犯罪事实的具体情节,如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过程、后果,或者犯罪嫌疑人的特征,以及材料的来源。
公民以书面形式提出报案、控告、举报时,应当写明自己的姓名、住址和所在单位,以示负责,并便于司法机关进行调查了解。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提出的书面报案、控告、举报,应当由单位加盖公章,并由单位负责人签名或盖章。
对于匿名的报案、控告、举报,司法机关应当持谨慎的态度。匿名报案、控告、举报的情况复杂多样,有些可能是因为害怕遭到打击报复而不敢具名,有些可能是因为不愿负责任而不愿署名,还有些可能是利用匿名检举诬告陷害他人。因此,对于匿名报案、控告、举报应当认真、细致地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真实存在犯罪事实。未经查证属实的匿名报案、控告、举报不能作为立案的根据。
为了防止诬告,确保报案、控告、举报材料的真实性,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接受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同时,我国刑法也规定,凡是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行为,将根据所诬陷的罪行的性质、情节、后果和量刑标准给予刑事处罚。国家工作人员犯诬陷罪的,将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然而,法律也规定,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即使控告、举报的事实有出入,甚至是错误的,也应严格区别于诬告。此外,为了保护公民积极参与打击犯罪的积极性,防止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以及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刑事诉讼法进一步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如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行为,应当为他们保守秘密。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立案程序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了解刑事立案的程序和要求。
详细介绍检察机关立案的程序和流程。
探讨刑事立案监督的程序和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