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程序探析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司法鉴定法律知识

司法鉴定程序探析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08-24

 
293957

鉴定委托事项的确定

司法鉴定的委托事项是指在鉴定过程中需要被鉴定人对具体问题进行判断的内容。对于知识产权案件而言,由于其法律问题与技术问题高度融合,委托事项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外观设计专利案件和简单实用新型案件,可以通过庭审等方式直接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然而,对于复杂的实用新型专利案件和发明专利案件,尤其是方法发明专利案件和商业秘密案件,需要借助司法鉴定来解决专门的技术问题。在这些案件中,鉴定结论在证据形式中占据核心地位,对事实的认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送鉴材料的确定

司法鉴定的送鉴材料是指当事人向鉴定机构提供的与案件有关的材料。为了确保鉴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送鉴材料的确定十分重要。送鉴材料应包括与鉴定委托事项相关的文件、证据材料等。在知识产权案件中,送鉴材料还应包括专利文件、技术说明书、实施方式等专门的技术材料。当事人应当按照法院的要求,准确、完整地提供送鉴材料,以便鉴定机构对案件进行准确的鉴定。

鉴定程序的规范化要求

随着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的改革,司法鉴定程序各环节的规范化已成为诉讼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在鉴定的启动、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选任等方面,应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在鉴定的启动方面,应坚持一般情况下由合议庭解决技术问题,对于确实需要鉴定的案件,应明确启动鉴定的条件和程序。在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选任方面,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参与权,通过预选阶段和法院决定阶段的方式确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同时,应建立预先审定制度,确保选定的鉴定人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避免鉴定过程中的不当干预。

鉴定委托事项和送鉴材料的确定

鉴定委托事项的界限

在鉴定委托开始前,必须明确确定鉴定委托事项和送鉴材料。鉴定委托事项是法院委托鉴定机构解决的问题,送鉴材料是法院提供给鉴定机构的必要证据。

对于鉴定委托事项,需要严格区分纯客观技术问题和涉及技术的法律问题,只有前者才能委托鉴定。涉及技术的法律问题,如专利保护范围和侵权问题,不应作为鉴定的内容,鉴定人也不应对其作出法律性质的评判。

鉴定材料的选择

鉴定证据是鉴定的基础,鉴定人必须在法院提供的证据基础上,独立、公正、客观地作出鉴定结论。鉴定活动应遵循证明规则进行,鉴定人不能制造证据。

目前,一般做法是由法官直接确定委托鉴定事项和鉴定所需证据,当事人不参与。这导致法官在鉴定中起主导作用,当事人的请求权对法官没有约束力。然而,委托鉴定事项和鉴定材料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权益,因此,当事人应在鉴定中参与。

对于需要鉴定的案件,法院应将拟委托鉴定事项告知双方当事人,征求他们的意见。合议庭在此基础上确定鉴定委托事项,避免鉴定结论出炉后,当事人以委托鉴定事项不符合争议焦点或有异议影响鉴定意见的采信。

在确定鉴定材料时,应进行筛选,确保证据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诉讼当事人提供的各种材料,并不都是具有预设效力的证据,只有在经过质证后才能称之为证据。为保证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合议庭应归纳出可以采信的证据,并将与技术问题无关的证据排除,然后告知双方当事人,并征求他们的意见。

鉴定的参与和监督

鉴定实施的重要性

司法鉴定的实施是司法鉴定程序的核心环节,对整体司法鉴定工作水平产生直接影响。鉴定与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委托鉴定后,法院和当事人对鉴定活动往往不闻不问,只等待鉴定结论的产生。

为了保证司法鉴定的公正性和可靠性,应加强法院对司法鉴定实施活动的监督和制约。同时,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参与权,需要改变鉴定专家闭门鉴定的方式,寻求更加透明的鉴定活动方式。

当事人参与鉴定的方式

对于技术鉴定来说,合议庭成员和双方当事人参加鉴定现场会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在鉴定会上,当事人可以向鉴定人陈述观点,解释证据;鉴定人可以向当事人就技术问题进行询问,法官可以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鉴定人可以详细了解案件争议事实,当事人可以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法官可以目睹和监督鉴定全过程,增强对技术问题的认识。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鉴定活动的合法、有序和客观,消除当事人对鉴定过程的疑虑。

当事人和合议庭的参与和监督,加强了司法权力与诉讼权利的结合,对实现诉讼民主和诉讼公正起到促进作用。

鉴定结论的质证和认证

质证作为前置程序

根据我国现行诉讼法的规定,鉴定结论只是证据之一,必须经过当事人的质证才能决定是否采信。质证是鉴定结论采信的必要前置程序。

当事人可以通过质疑、询问和辩驳等形式对鉴定结论进行质证核实。各国普遍规定鉴定人应当依法出庭接受质证,鉴定人属于专家证人,其出庭作证义务与普通证人没有区别。

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建议

在我国,由于相关法律对质证的程序、方式规则以及质证权的行使、救济等未加规定,缺乏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因此,需要建立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制度,保证当事人申请的鉴定人能够出庭质证。

法院在送达鉴定报告给当事人时,应告知双方当事人有申请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权利和在一定期限内预交鉴定人出庭费用的义务。当事人明确要求专家出庭质证并预交费用后,法院应通知鉴定机构组织专家出庭回答质询。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或经合议庭允许,鉴定人才能以书面方式回答质询。

通过双方当事人的质证,合议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鉴定结论进行剖析和论证,拓宽对鉴定结论的认知,增强对鉴定结论的把握。法院对鉴定结论的取舍应在判决书中作出说明,并阐明理由。

司法鉴定制度与司法改革

我国司法改革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经济目标是提高司法效率。当前我国司法不公的问题主要是程序上的不公平,因此,司法鉴定制度作为诉讼程序的重要环节,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步骤,保障当事人的参与权和程序的公平性。

司法鉴定的设计应确保当事人在鉴定过程中有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机会,保证鉴定程序的规则始终如一,并尊重当事人在鉴定中的民主权利。这样才能建立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司法鉴定制度。

延伸阅读
  1. 一、申请事故伤残评定的程序
  2. 医疗事故鉴定和司法鉴定的区别
  3. 公民申请法医鉴定的程序与注意事项
  4. 医疗过失鉴定
  5. 司法鉴定复议的流程与要求

民诉与仲裁指南热门知识

  1. 法律咨询: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是谁
  2. 回避申请的提出及处理
  3. 养一只辐射陆龟是否构成刑事犯罪行为
  4. 先予执行的操作流程
  5. 车祸伤者的赔偿起诉期限
  6. 财产保全提交资料得多久下来
  7. 离婚做财产保全,可以保多久
民诉与仲裁指南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