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3-11-28
目前我国对模拟拆迁的比例并没有具体规定,具体比例标准由各地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然而,模拟拆迁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模拟拆迁过程缺乏透明度,被征收人无法了解其中的环节。例如,被征收人无法得知有多少人同意拆迁,导致被征收人跟风同意,决定权掌握在征收方手中,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
很多协议中签字的主体并非政府部门,而是地方签字。因此,这些协议被视为民事协议,在后期工作中往往缺乏法律效力。如果拆迁方不承认协议,被征收人处境被动,这是因为签字的主体不具备资格。
在实际模拟拆迁中,为了谋取利益,拆迁方通常不会告知被征收人签订的协议是模拟的。被征收人签完协议后,往往长时间没有收到征收决定,导致评估结果发生较大变化。被征收人无法接受之前的评估结果,引发矛盾。
拆迁协议必须明确注明以下内容:
拆迁补偿方式、货币补偿金额及其支付期限必须明确注明。
拆迁协议中必须注明安置用房的面积、标准和地点。
拆迁协议中必须明确注明产权调换房屋的差价支付方式和期限。
拆迁协议中必须注明搬迁期限、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
拆迁协议中必须明确注明搬迁补助费和临时安置补助费或停产停业损失费的发放标准和支付方式。
拆迁协议中必须注明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的方式。
拆迁协议中可以约定其他条款。
签订拆迁补偿协议的步骤如下:
要清醒认识当前形势,理解旧城改造项目经过当地政府的立项、规划和批准,取得了政府的许可。在优化政务环境的背景下,政府对开发商提供的服务相对全面,没有特殊关系、背景或能力的情况下,不应对项目提出质疑。从法律角度来看,项目的开发不会存在问题。因此,明智的选择是顺其自然,做好心理、物质、经济和过渡用房的准备。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每个拆迁项目都有详尽的拆迁补偿安置政策。这些政策会通过公开途径以不同方式告知拆迁户。对于送上门的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必须认真研究,积极争取自身的合法利益。
虽然模拟拆迁存在许多问题,但在政府批准模拟拆迁之后,普通民众的话语权相对微不足道。在出台法律制度之前,最好减少模拟拆迁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