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2-11-18
从行政法的角度来看,停产停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作为行政处罚的“责令停产停业”,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做出的制裁;另一种是作为行政强制措施的“责令停产”,即为了制止违法行为、避免危害发生而对企业做出的强制性限制。
对于行政处罚而言,只有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才能规定“责令停产停业”这一行政处罚。而对于行政强制措施而言,也只能由法律与法规进行规定。因此,镇政府、村委会等下级政府部门无法自行使用各类文件来规定“责令停产停业”。
无论是行政处罚还是行政强制措施,都需要遵循法定的实施程序。行政处罚必须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告知当事人有权要求听证。而行政强制措施的执法人员必须具备相应资格,并且不得委托其他机关或单位执行。
以北京市为例,涉及停产停业的法规有《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等。企业主可以针对具体法规进行分析,查看停产停业是否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要求执行人员出示相关身份证件以考察其程序合法性。如果发现停产停业没有合法依据,企业主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在面对各种旗号的“责令停产停业”时,企业主应准备好应对策略。首先要审查停产停业行为是否有明文法律依据,其次要关注执行程序是否规范。即便有明文法规规定,基层办事部门也常常滥用职权将所有企业都纳入停产范围。企业主只需严格审查法规要求,就能找到“责令停产停业”法律上的漏洞,这些法律漏洞将成为与拆迁方博弈的重要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