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1-15
工伤职工在发生事故伤害导致身体损伤时,赔偿项目的确定应根据伤情等因素进行评定。如果劳动者认为伤情严重,可以申请劳动能力等级鉴定。然而,即使经过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并经上级鉴定机构复核后,工伤职工的伤情仍未评定为伤残,那么在工伤待遇中将不包含与伤残相关的赔偿项目。尽管如此,根据法律规定,工伤保险基金或用人单位仍应支付以下实际产生的工伤待遇项目:
支付工伤职工所发生的工伤医疗费和康复费。
支付工伤职工住院期间的实际伙食补助费。
如伤情需要,支付工伤职工前往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和食宿费用。
支付工伤职工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费用。
支付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间的工资。
当然,上述赔偿项目的具体数额需要根据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工资水平以及所在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标准进行具体计算,以最终确定工伤职工应享有的工伤待遇赔偿数额。
单位应在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
如果单位未提起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必须在事故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请。社保经办机构进行调查认定后,会书面通知单位和伤者。
在申请工伤鉴定的职工被认定为工伤的基础上,在其医疗终结或医疗期满后,由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对其进行评定伤残等级。
如果单位投保了工伤保险,国家工伤保险机构将根据标准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如果单位未投保,赔偿金额将根据标准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如果与用人单位无法通过协商解决,可以根据劳动仲裁法规提起仲裁程序。
如对劳动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对一审法院判决不服,可以依法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仲裁或判决生效后,如果用人单位不支付赔偿费用,可以根据生效法律文书向法院执行局提起执行申请,由法院执行。
对生效判决不满意,可以申请启动再审程序,但一般情况下较为困难。
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员工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工作,容易感到疲劳,不小心就会受伤。当员工因工作原因受伤时,可以依法申请工伤赔偿。如果单位不赔偿,个人可以先申请工伤认定,如果被认定为工伤,可以进行工伤鉴定以确定赔偿金额。然后,员工可以通过协商、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等方式督促单位履行赔偿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