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0-30
公司解散和公司破产是两种不同的法律程序,它们在结束公司经营活动和消除公司法人资格方面存在区别。公司解散是指根据法律程序结束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从而消除公司的法人资格。而破产是指企业由于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或资不抵债而通过法定程序清偿财产、偿还债权,最终终止公司的法人资格。破产是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的法律程序,而解散只需要符合公司法规定且不符合破产条件即可进行。解散时也需要进行债务清算,如果资产大于债务,则进行解散;如果资产小于债务,则属于破产。破产主要发生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偿还。而解散则表示还有一定的希望。公司解散一般分为自愿解散和强制解散两种情况。
公司解散的条件包括:
公司解散是否导致公司法人资格的终止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英国实行“先算后散”制度,解散即意味着公司法人人格的终止。而我国实行“先散后算”制度,美国、日本和欧洲大陆国家也是如此。这种解散并不导致公司法人人格消亡,只是触发清算程序的进行。只有在清算完成后,公司的法人人格才会消亡。因此,在我国,公司解散后会对公司产生以下影响:
1. 公司进入清算程序:除非是因为合并或分立而解散,其他情况下的公司都需要进行清算。通过清算,解散公司的既存法律关系得以结束,剩余财产得以分配,最终消灭公司的法人资格。
2. 公司仍然存在,但应停止积极营业活动:在清算期间,公司仍然存在,但不得开展积极的经营活动,其活动限于与清算相关的事务。
解散是导致公司法人资格终止的原因之一,但在实践中,必须满足解散的条件后,才有可能导致公司法人资格的终止。《公司法》对公司解散的原因有一定规定,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清算完成后,公司法人资格才会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