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12-13
医疗费的确定需要结合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并综合考虑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如果赔偿义务人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医疗费的赔偿数额应根据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费用来确定。对于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用,赔偿权利人可以在实际发生后另行申请赔偿。但是,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
对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受害人,关于社会统筹部分的医疗费用在出院时的费用结算单上,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在实践中会存在一定的混乱和争议。
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作收入的2%。因此,受害人住院后,社会保险机构为其支付的医疗费用实际上是受害人自己的支出。换言之,受害人实际支出的合理费用应当包括其住院花费的全部医疗费用,包括自费部分和统筹医疗费用部分。
医疗费的赔偿应根据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并提供相应的凭据。但是,不包括原发病的医疗费用。如果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应根据基本医疗费用进行支付。
如果患者有固定收入,应根据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进行计算。对于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情况,按照3倍计算。对于无固定收入的情况,应根据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进行计算。
住院期间需要提供专人陪护的患者,应根据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进行计算。
如果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应根据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进行计算。
根据伤残等级,应根据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进行计算。赔偿期限最长为30年,但对于60周岁以上的患者不超过15年,对于70周岁以上的患者不超过5年。
如果患者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应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进行计算。
丧葬费应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进行计算。
对于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应根据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计算。对于不满16周岁的被扶养人,应扶养到16周岁;对于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被扶养人,应扶养20年。但对于60周岁以上的被扶养人,扶养期限不超过15年;对于70周岁以上的被扶养人,扶养期限不超过5年。
交通费应根据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进行计算,并提供相应的凭据。
住宿费应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进行计算,并提供相应的凭据。
精神损害抚慰金应根据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进行计算。对于造成患者死亡的情况,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对于造成患者残疾的情况,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总之,确定医疗纠纷中的医疗费赔偿数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赔偿标准,但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差异以及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具体情况不同,不同案件中的赔偿数额也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