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3-04-23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方当事人出于各种原因违反合同约定时,另一方当事人面临如何解决违约问题的困扰。对于违约方的行为,守约方可以采取以下救济方式: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时,守约方有权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许多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并没有约定违约金或者违约责任条款,或者即使有约定,但是这些约定不明确、不具可操作性。例如,“一方违反合同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违约金是当事人预先约定的违约给付,不以实际损害为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只要有明确约定,无论是否发生损害,违约方都应支付违约金。特别是在没有发生损害的情况下,通过约定违约金,可以对违约方进行法律制裁。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七条的规定,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定金应抵作价款或者收回。如果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其无权要求返还定金;而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需要注意的是,定金和订金有所区别。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时,应当赔偿相当于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能获得的利益,但赔偿额不得超过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如果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存在欺诈行为,还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要构成违约后又履行合同的强制履行责任,需要满足以下要件:
若没有违约行为发生,仅涉及债务履行问题,则属于第一次履行义务阶段,不涉及强制履行责任。违约形态通常包括延迟履行、不完全履行和拒绝履行。如果将债权人的迟延视为一种债务不履行,那么迟延也包括在违约行为中;而履行不能的情况则不会引发强制履行责任。
若守约方不请求违约方继续履行,而是解除合同,就不会产生强制履行责任。此外,强制履行责任的实现取决于守约方的选择,法院不能代替当事人作出此种选择。
如果合同已经无法履行,无论是实际上的无法履行还是法律上的无法履行,都不应再强制履行责任。否则,强制履行责任将使债务人陷入困境,不符合法理和法律要求。
在现金社会中,签订合同是常见的行为,它不仅约束双方当事人,也保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一旦合同签订,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违约的。即使因各种原因发生了违约,违约方仍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继续履行合同、支付违约金、扣除定金等。如果收定金的一方违约,守约方还可以要求双倍返还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