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3-06-20
当合同的主要条款不成立时,可以重新签订合同。合同的不成立可以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当一方自行订立合同,未经另一方同意或参与,合同即不成立。
当双方意思表示不一致,未形成要约或承诺的合致,合同即不成立。
当合同的客体不确定,即无法明确合同的标的物或服务,合同即不成立。
当要物合同未履行物的给付,即未按照合同约定向对方提供相应的物品或服务,合同即不成立。
当合同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或登记手续,但当事人未履行相应的程序,合同即不成立。
当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但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且未履行合同约定,合同即不成立。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具备以下条件时才有效:
行为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否则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不得有虚假、误导等情况。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合同不成立和合同无效在法律上有不同的含义:
合同无效是指不符合或违反法律要求,不能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的合同。无效合同是法律禁止订立的合同,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对当事人没有法律约束力。
合同不成立是指合同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强调的是合同的程序不合法。与无效合同不同,不成立合同并不意味着当事人之间没有任何权利义务。尽管合同未形成法律关系,但当事人在协商过程中仍需遵守善意、互相协助、及时通知等义务。
合同不成立时,当事人之间已形成缔约关系。虽然合同未形成法律关系,但双方仍具有一定的权利义务。在协商过程中,当事人必须履行附随义务或先合同义务,遵守交易惯例。
而无效合同已完成合同订立的程序,双方已形成合同关系。然而,无效合同是国家法律禁止订立的合同,其内容无法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因此无法产生法律约束力。此外,无效合同的缔约关系已经消失,因为合同已成立,当事人在合同订立阶段的权利义务已经履行。
合同不成立的原因可能有三种:合同的主要条款不具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一致、合同形式不合法。
无效合同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合同主体不合格,当事人不具备订立合同的行为能力;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合同的内容违反法律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违反公共秩序或社会公共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签订合同时,双方当事人必须就合同的主要内容达成一致,否则无法签署确认,也无法产生法律效力。合同的主要条款必须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进行签署,否则可能导致合同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