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5-08
当一方单方面制定借款合同,未经另一方同意或参与讨论,合同不成立。
当借款合同的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未达成共识,合同不成立。
当借款合同中的借款对象或借款金额等关键要素未明确约定,合同不成立。
当借款合同约定的要物(借款)未被提供或未按照约定的方式给付,合同不成立。
当借款合同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或登记手续,但当事人未履行该手续,合同不成立。
当借款合同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应采用书面形式订立,但当事人未签订书面合同且未履行合同约定,合同不成立。
担保借款合同不成立并不等同于合同无效。在我国,长期以来,合同的成立与生效问题并未严格区分。司法实践中,也很少区分合同的不成立与无效问题,通常将不成立的合同视为无效合同。
然而,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是密切相关的。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是为了使合同具有约束力,实现合同约定的权利和利益。如果合同不能生效,合同就变得无效,当事人失去了订约的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当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时,往往会确认合同无效,而不考虑合同是否成立的问题。
然而,区分合同的成立与合同的生效对于区分合同的不成立与无效具有重要意义。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有助于进一步区分合同的不成立与合同的无效。
因此,如果有担保人的借款合同最终未成立,说明双方在签订合同时,要么未达成一致意见,要么一方的意见未被另一方接受。总之,合同未经过必要的协商和要约与承诺阶段,因此合同未成立。然而,合同未成立并不意味着合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