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不成立的的法律后果是怎么样的?
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3-03-14
导读:合同不成立的的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不利的法律后果的,因为合同不成立的话,就不需要履行合同的内容。从法律后果事来看的话,因为合同的成绩主要涉及到就是当事人协商一致与否的问题,所以也有可能会产生民事责任。
合同不成立的法律后果
合同不成立并不会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从法律角度来看,合同的成立取决于当事人的合意,因此合同不成立只会产生民事责任,而不会产生其他法律责任。然而,对于无效合同而言,由于其违法性质,不仅会导致民事责任,还可能引发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合同不成立的情形
合同不成立可能出现以下情形:
- 一方自行订立合同;
- 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不一致,未形成要约或承诺的一致;
- 合同的客体不确定;
- 要物合同未履行给付物品;
- 需要经批准或登记方能成立的合同未履行批准或登记手续;
- 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但当事人未订立书面合同且未履行。
合同成立的要件
合同成立始于承诺生效,是当事人对合同标的、数量等内容协商一致的结果。因此,合同成立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要件:
- 至少两方当事人订立合同;
- 对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等内容经协商一致,达成合意。
合同的无效和不成立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 从概念和构成要件来看,合同的不成立是指当事人未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例如未作出承诺或未按法定要求采用书面形式达成协议。而合同的无效是指合同内容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 尽管当事人未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但如果当事人自愿履行,可以认为合同已经成立。对于无效合同来说,由于其违反了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合同不得履行。
- 在合同不成立的情况下,法院或仲裁机构不能主动审查合同是否成立。然而,由于无效合同具有违法性质,法院或仲裁机关可以依职权主动审查合同的效力,如果发现合同无效,应确认该合同无效。
在现实生活中,订立合同时,双方当事人首先需要就合同内容进行协商一致。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合同将不成立,这会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例如,一方当事人可能需要承担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