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1-13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借款合同的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实际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增加违约金的金额;而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于实际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适当减少违约金的金额。
如果当事人认为约定的违约金过高并提出减少违约金的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应当进行审查,并要求出借方提供实际损失的证据。在民间借贷中,借款人未按期归还借款给出借人造成的损失通常是借款利息。因此,法院在判断违约金是否过高时,参考的损失标准也应是出借人损失的借款利息。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实际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增加违约金的金额。然而,如果违约金的数额过高且不合理,当事人在贷款时应谨慎考虑。
在借款合同期限届满后无法归还借款的情况下,借款人应承担违约责任。根据合同约定,如果合同中有违约金的约定,则应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如果合同中没有违约金的约定,则应按照约定或国家相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目前,我国并未对违约金责任形式所适用的合同范围做出限制。借款人未按照约定期限归还借款时,应按照约定或国家相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并没有排除违约金等其他责任承担方式。因此,违约金条款属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范畴,当事人在借款合同中同时约定利息或罚息和违约金,应承认其法律效力。这表明,违约金和利息(罚息)两种责任形式在借款合同中是并行且不矛盾的。违约金条款的有效性取决于借款合同的性质。
我国的违约金制度实际上为借款合同的当事人提供了一种保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注意相关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中违约条款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