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02-28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借款合同中的违约金没有具体的限额规定。根据法律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一般来说,合同违约金的上限不超过实际损失的30%。如果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过高或过低,可以请求法院予以减少或增加。
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减少时,法院应以实际损失为基础,综合考虑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进行衡量,并作出裁决。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30%,一般可以认定为“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惩罚性违约金与补偿性违约金具有以下区别:
惩罚性违约金在设定时并不考虑违约后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其数额与实际损失不完全符合。补偿性违约金在设定时需考虑违约后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法院应根据实际损失额作适当的减少。
补偿性违约金的目的是弥补违约后的损失,因此受害人在请求支付补偿性违约金的同时,不能另行请求债务人赔偿损失。而惩罚性违约金旨在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受害人除请求支付惩罚性违约金外,还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补偿性违约金的支付要考虑实际损失,如果违约未造成实际损失,则违约当事人有权要求减免。惩罚性违约金一般不考虑实际损失。根据我国法律的适用原则,迟延履行作为一种违约形态,在当事人未明确违约金的性质或违约金的适用存在争议时,只能请求和支付惩罚性的违约金。
总之,根据合同的不同形态,可以分别适用惩罚性违约金和补偿性违约金。借款合同中的违约金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约定写入合同中,但法律并不强制要求缴纳违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