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3 更新时间:2023-11-25
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原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行人、乘车人、车辆驾驶人
行人指在道路上行走的人,乘车人包括有偿的同乘者、好意同乘者、商家或有关单位特定接送的人、乘坐班车的人和执行职务行为中的乘车人等。车辆驾驶人包括机动车驾驶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
2. 受损害对象造成的特殊费用
特殊费用包括享受死亡补偿费的死者家属、死者、伤残者的被扶养人以及因发生机动车损害事故而支出必要交通费或其他费用的死者家属。
3. 被扶养人
被扶养人包括死者、伤残者实际负有法定扶养、抚养、赡养义务的近亲属,以及其他被扶养人,即死者生前或伤残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的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
4. 因发生交通事故而支出交通费等费用的死者家属
这些亲属在处理死者后事时发生的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等费用,可以作为原告主张权利。
第二类,遭受财产损失的人
遭受财产损失的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公民包括前面提到的行人、乘车人和车辆驾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其职务行为中受损时,可以作为原告主张权利。
在机动车交通事故中,被告的确定可以根据车辆驾驶人是否是职务行为和机动车的具体使用状况进行划分。
1. 根据车辆驾驶人是否是职务行为来划分
如果车辆驾驶人在执行职务中发生交通事故并负有责任,驾驶员所在单位或机动车的所有人将承担赔偿责任,即作为被告。如果车辆驾驶人的行为不是职务行为,一般情况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者即车辆驾驶员将作为被告,如果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驾驶员所在单位或机动车的所有人将负责垫付。
2. 根据机动车的具体使用状况划分
根据机动车的具体使用状况,被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所有权: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负有责任的车辆是驾驶员自己所有的车,责任人和所有人是同一人,所有人将作为被告。
承包关系:如果单位将车辆承包给本单位或外单位人员使用,发生交通事故时,承包方和发包方都可以作为被告,承担赔偿责任。
借用关系:根据借用关系的不同情况,借用人和车辆所有权人可以共同作为被告承担赔偿责任。
以上是关于交通事故中诉讼主体的认定和被告主体的确定。
近年来,我国租车行业蓬勃发展,租车形式多样。根据租车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长期租赁和短期租赁,前者指的是承租人与出租人签订长期租赁合同租用机动车并支付租金,而后者则指使用时间较短暂的情况。随着租赁关系的增多,当承租人在租赁期间发生交通事故时,责任的承担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合同约定,租车公司与承租人之间的责任承担往往是承租人自负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如果租车公司雇佣的车辆驾驶人是非职务行为的,那么该驾驶员与承租人或租车公司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个人承租人而言,如果发生机动车交通事故并负有责任,承租人与租车公司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无论是采用挂靠、承包、合伙或其他形式,作为机动车的注册登记所有人,出租车公司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是因为出租车公司是对这些车辆进行管理的最佳人选,同时在收取挂靠费、承包费和其他费用时也享有机动车使用的收益,因此理所当然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对于盗窃、抢劫车辆的使用是违法行为,因此盗车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车辆所有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呢?如果盗车人无力支付赔偿,应该如何处理?如果盗车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无法承担责任,又应该如何处理?我认为应该分两种情况来确定:
一种情况是当机动车所有人(包括实际使用权人等)明显或重大过失时,盗车人和所有人应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因为机动车所有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车辆对社会和他人具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必须妥善保管车辆。例如,如果机动车所有人将车辆随意停放在公路边未锁好车门就离开,导致车辆被盗后造成损失,那么机动车所有人应承担赔偿责任,因为他明显有重大过失,并且他承担责任的理论基础是他是车辆的管理者,但他未履行管理责任。
另一种情况是当机动车所有人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发生的机动车被盗窃后的交通事故,机动车所有人不承担任何责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机动车所有人无法实际管理车辆,也无法从窃盗者使用车辆中获得任何利益,车辆被盗的原因并非他的过错。例如,车辆停放在车辆保管站被盗后产生的责任,机动车所有人无需承担责任。
在机动车买卖中,如果买受人没有及时办理过户登记手续,那么这种交易应视为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交通事故且该机动车负有责任,事故责任方应由买受人和车辆所有人或所属单位共同承担赔偿责任。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车辆驾驶人是个人行为,那么个人和原车主应承担责任;如果车辆驾驶人是职务行为,那么所在单位和原车主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另外,在一些特殊的机动车买卖中,如果买受人无法一次性支付全部价款,而出卖人担心买受人无法支付,通常可以签订合同保留机动车所有权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所有人承担责任的理论,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为尽管出卖人可以从买受人那里得到出售机动车的价款,但其性质只是出售物品所得到的价款而不是使用机动车的收益,并且他也无法对该出卖并交付的机动车进行实际有效的管理。因此,让他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是不公正的。买受人作为机动车的管理支配者和利益享有者,无论采用何种理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如果机动车在修理期间被修理工人擅自使用或修理工厂擅自借给他人使用,导致交通事故造成损害,一般情况下机动车所有人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因为此时的所有人无法管理支配该机动车,而且机动车所有人也不是使用机动车的受益人。然而,如果修理厂的职员在交还修理后的机动车的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并造成损害,机动车所有人应承担赔偿责任,因为此时他是受益人。
如果机动车作为抵押物,抵押人擅自使用该机动车并负有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仍然是该机动车的管理者,当他将机动车作为抵押物交给抵押权人时,他应该预见到可能会产生的损害和后果,并采取必要措施来保证机动车不会被擅自使用。抵押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动车使用方式,机动车所有人从中获得了相应的利益,因此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机动车在使用过程中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被行政机关或其他机关暂扣后被擅自使用,导致损害,机动车所有人一般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因为机动车所有人无法管理支配车辆,而且处于一种不利益状态。因此,实际使用者应承担责任。
如果机动车在停车场或保管站保管期间被擅自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责任。如果机动车所有人明确同意使用,那么所有人应承担责任,因为他应该预见到使用机动车可能会产生的后果。但是,如果使用未经所有人同意且所有人没有过错,这种擅自使用与盗窃使用性质相同,责任应由使用者承担。
如果职工使用自己个人所有的机动车执行职务时造成损害,除非所在单位明确拒绝,一般情况下该职工所在单位应承担赔偿责任。尽管单位不是车辆的管理者,但是单位是受益人。如果单位明确禁止或强烈反对职工使用私人机动车上下班,单位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单位默许、同意或鼓励职工使用私人机动车上下班,那么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如果车辆故障导致机动车交通事故且车辆所有人负有责任,车辆所有人应承担责任。如果车辆存在质量问题导致交通事故,车辆所有人在赔偿后有权向生产厂家请求赔偿。
根据《办法》第44条规定,如果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无过错,应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根据这一规定,机动车一方作为被告应当承担对方经济损失的10%。这种分担责任是法定的,不基于过错责任原则。如果赔偿金额超过交通事故发生地10个月平均生活费用,按照10个月的平均生活费用支付。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应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保险公司对保险事故的无过错责任在法律上得到确立。如果肇事车辆参加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他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应当首先予以赔偿,不论交通事故当事人各方是否有过错及其过错程度如何。
当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无法获得赔偿或在保险赔付过程中发生争议时,受害人可以直接将保险公司作为被告。然而,保险公司的赔付是有限的,如果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超出第三者责任强制险的责任限额,保险公司不予赔偿。
总结起来,在特殊情况下确定交通事故的赔偿主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以上所述为一般原则,具体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