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2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行使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请求权,超过该期限则丧失该请求权。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对于要求赔偿身体受到伤害的情况,诉讼时效期限为一年。同时,根据第137条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超过二十年的不予保护,但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根据交通事故的具体情况,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有以下两种情况:
1. 轻微交通事故:对于轻微交通事故,诉讼时效期间从事故发生之日开始计算。由于大多数交通事故属于轻微事故,事实清楚,受害人财产损失小、受伤轻微,事故认定书一般当场或5日内制作并送达当事人。从当事人收到事故责任认定书之日起,一年诉讼时效开始计算。
2. 严重交通事故:对于受害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需要住院治疗或后续治疗的情况,诉讼时效期间应从治疗终结之日或损失确定之日起算。如果没有构成残疾,以治疗终结之日开始计算;如果构成残疾,以伤残评定之日开始计算诉讼时效。这是因为,受害人在治疗期间一直处于治疗状态,损失也在增加,无法确定向对方行使权利的具体数额,不具备行使权利的全部条件。此外,这种起算方式能更好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安心治疗。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也就是说,从交通事故发生之日起2年内,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保护其财产权利的请求。如果超过2年诉讼时效且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受害人将丧失获得法院保护的权利。
当交通事故受害人决定起诉侵权人时,需要准备以下资料:
1. 伤者身份证;
2.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3. 民事起诉状;
4. 对方驾驶者的行车证、保单等信息复印件;
5. 预交案件受理费。
在伤情稳定后,受害人可以进行伤残鉴定,并根据伤残等级依法向法院提起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