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0-22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将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可以是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并不仅限于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包括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通运输人员。
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即与铁路、公路、水上及空中交通运输相关联的交通工具和设备。这类交通运输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威胁到许多人的生命安全,并对公私财产造成广泛破坏。因此,交通肇事罪的行为本质上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行为人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于可能发生严重事故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违章行为,由于疏忽大意或轻信能够避免,没有预见到后果,或者虽然预见到后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从而导致了严重后果。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是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发生交通事故后选择逃逸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如果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将会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处罚,一般会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此外,逃逸行为的当事人还需要承担受害方的全部赔偿责任。因此,发生事故后必须积极处理并进行赔偿,以获得受害方的谅解并减轻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