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告身份虚假诉讼如何处理?
点击数:50 更新时间:2023-05-05
导读:以原告身份虚假诉讼的,此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一般是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虚假诉讼的行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是,行为人虚假诉讼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达到法定的标准的。
以原告身份虚假诉讼的处理方法
原告虚假诉讼的后果非常严重,根据法律规定,虚假诉讼行为可能构成犯罪,涉及者将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根据《刑法修正案九》,以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的处罚。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虚假诉讼人涉嫌构成犯罪,还可以向机关举报虚假诉讼人,法院应依法将相关线索和案件材料移送公安机关。
一、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的认定情形
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应严格审查借贷发生的各项事实,包括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交付方式、款项流向以及借贷双方的关系和经济状况等。以下情形可能构成虚假民事诉讼:
- 出借人明显没有出借能力;
- 出借人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明显不符合常理;
- 出借人无法提供债权凭证,或者提交的债权凭证存在伪造的可能;
- 当事人在一定期间内多次参加民间借贷诉讼;
- 当事人拒不到庭参加诉讼,无正当理由或委托代理人陈述借贷事实不清或前后矛盾;
- 当事人对借贷事实的发生没有争议,或者诉辩明显不符合常理;
- 借款人的配偶、合伙人或其他债权人提出有事实依据的异议;
- 当事人在其他纠纷中存在低价转让财产的情形;
- 当事人不正当放弃权利;
- 其他可能存在虚假民间借贷诉讼的情形。
二、虚假诉讼罪的立案标准
无论是在我国的何种诉讼程序中,虚假诉讼行为都是被明令禁止的。以下情形可能构成虚假诉讼罪:
- 干扰正常司法活动,导致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 基于捏造的事实作出裁判文书、制作财产分配方案,或者立案执行基于捏造事实的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
- 多次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
虚假诉讼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权益,还会破坏司法秩序。行为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