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2-09-3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等情况,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根据新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即使被减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后,也不得假释。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对这类人身危险性较高的犯罪分子进行相应的惩罚。
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若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并表现出悔改态度,不再对社会构成危险,可以在附加条件下提前释放的制度。对于因累犯或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根据新司法解释,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严格了重大刑事罪犯的减刑和假释条件,以改变刑罚轻重不平衡的现象。
在同时适用限制减刑的情况下,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对于限制减刑后的实际执行刑期,也有下限的规定。一般而言,在缓刑期满两年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刑期不得少于二十五年;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刑期不得少于二十年。换句话说,限制减刑后的最低刑期不得低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