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5-24
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引进外部投资的重要性早已引起经济学理论的关注。20世纪40年代末,哈罗德在其动态经济增长模型中指出,当一个国家内部的储蓄不足以支持理想的经济增长率时,可以通过引进外部资本来提高本国的经济增长率。1960年,罗斯在阐述其经济“起飞”理论时指出,一个国家需要有足够的投资来有效地启动现代的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偏低,往往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因此引进外资能够为实现经济起飞创造必要的条件。1966年,钱利和劳特进一步提出了影响广泛的“两缺口”理论,认为后进国家在启动现代经济增长时既面临内部储蓄不足的投资缺口制约,也面临外汇供给不足的缺口,后者制约其从国外输入投资物品的能力,从而影响到资本的形成。因此,引进外资成为填补这两大缺口的有效手段。
然而,现实生活中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两缺口的简单填补。例如,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带来广泛的技术转移效应,加快技术进步的速度。内生经济理论等学说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不仅仅是资本和劳动的增量。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不是一种外生的变量,而是影响资本与劳动等要素投入产出关系的内生变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加速技术创新的进程,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发达国家在历史上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步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强的路径依赖效应。路径依赖效应指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等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支配性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路径依赖能够让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迅速发挥出来,有利于后进国家节约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成本。然而,从消极的角度来考虑,路径依赖也会使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依赖地位。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在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避免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严重依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未来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然而,政府应当着力于重构内资与外资的关系,以更好地促进国内资本的生长发育,从整体上协调好对外开放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避免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严重依赖,还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