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4-29
根据刑法规定,对于使用假币罪的判罪标准如下:
(1) 若犯罪数额较大,应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 若犯罪数额巨大,应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使用假币罪是指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故意使用,并且数额较大。
使用假币罪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根据该条款规定,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法律规定,对于使用假币罪既遂的情况,应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至十万元罚金。
对于使用假币罪数额巨大的情况,应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至二十万元罚金。
对于使用假币罪数额特别巨大的情况,应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至五十万元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 从现象上看,持有是一种状态。
(2) 从刑事诉讼活动的意义上看,已持有假币罪的事实是指根据现有证据不能认定持有假币者是为了进行其他假币犯罪而拥有、占有假币的一种状态。
(3) 如果有证据证明其持有的假币已经构成其他假币犯罪的,应以其他假币罪定罪处罚。
(4) 行为人所持有的假币的来源可以归纳为通过其他犯罪行为获得并持有、因其他货币犯罪而持有、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获得。对于前两种来源的货币,可以认定为其他犯罪,不认定为持有假币罪。对于第三种来源的货币,或者无法证明来源和去向的假币,则认定为持有假币罪。
(1) 使用假币指将持有的伪造货币投入流通。
(2) 进入流通可以是购买商品、存入金融机构,或者用伪造的境外货币兑换人民币,还包括用假币清偿债务、误收假币后为了避免损失而用于消费等行为。关于什么是"使用(行使)假币",即什么是"进入流通",可能会有争议。
(3) 认定持有、使用假币罪最困难的问题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即行为人是否明知是假币。
(4) "明知"包括指导和应当知道。
(5) "知道"是指已有充分证据显示行为人确实已经知道,如他人曾经告知过,或者行为人承认已经知道假币的性质。
(6) "应当知道"是指根据行为人的阅历、知识、工作经验、假币的流通情况、获得假币的渠道以及隐匿假币的场所和方法等因素判断,行为人在具体案件中不可能不知道所持有的是假币。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