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2-12-22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的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被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对于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对于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根据刑法第五条的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因此,对于串通损害商业声誉罪的犯罪嫌疑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量刑处理。
对比性广告是指含有对比内容的广告,通过选取某一个、某一类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对比,用以说明商品、服务的优点或者特征。犯罪嫌疑人通过发布对比性广告、声明性广告,散发公开信或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故意散布捏造的虚伪事实,以恶意贬低、诋毁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犯罪嫌疑人以客户或消费者的名义向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或新闻单位等进行虚假投诉,诋毁和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虚假投诉的理由通常包括产品质量低劣、服务质量差、违反法律规定、侵犯消费者权益等。
犯罪嫌疑人在业务洽谈等公开场合,故意向竞争对手的客户或消费者散布捏造的虚伪事实,以贬低和诋毁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散布虚伪事实可以采取书面方式,也可以采取口头方式。这种行为可以通过商业信息发布会、商品交易会议等方式实施,也可以通过商务洽谈、电话交谈等方式进行。捏造并散布的虚伪事实必须足以损害他人的商品信誉、商业声誉,否则不属于刑法调控范围。
恶意诉讼,又称滥用诉讼,是指当事人出于不合法的动机和目的,在明知自己缺乏胜诉理由的情况下,以合法形式进行恶意诉讼,以期通过诉讼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某种损害后果。犯罪嫌疑人通过恶意诉讼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往往更容易使群众相信捏造的虚伪事实,造成的危害性也较大,应予以严厉惩处。
犯罪嫌疑人在商品包装或说明书上,故意贬低和诋毁他人生产、销售的同类商品,以损害他人的商品声誉。
对于不法分子通过诋毁其他公司或个人的商业信誉,以谋取非法利益的情况,明显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根据造成的损害后果和恶劣程度,司法机关可以根据上述规定进行量刑处理,并作出相应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