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是什么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2-04-21
一、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
一、总则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事行为的生效要件是指使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件。只有当这些生效要件都得到满足时,事行为才能生效。
二、一般生效要件
一般情况下,事行为的生效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能力要件:即当事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行为能力,包括民事行为能力和行为能力。2. 表示意思要件:当事人必须通过明确的表示方式,表达出其意愿,以便使其行为具有明确的法律效果。3. 客体要件:即法律行为必须有明确的客体,即行为的对象必须是可以被法律认可的。4. 目的要件:法律行为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即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目标和意义。5. 合法要件: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不能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二、一般民事诉讼时效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期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般民事诉讼时效为三年。但是在特定情况下,法律可能对诉讼时效做出了其他规定。
二、诉讼时效的计算
诉讼时效的计算起始点是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在这个起始点之后,诉讼时效的期间开始计算。如果法律对诉讼时效有特殊规定,应当按照这些规定进行计算。
三、诉讼时效的保护期限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诉讼时效期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权利人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况决定延长诉讼时效的保护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