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2-08-09
爆炸罪是指以爆炸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对于爆炸罪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侵犯客体为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2)犯罪行为人制造了爆炸,并导致了多数人伤亡。
爆炸罪的界限划分包括既遂和未遂,两者的界限应以是否符合法定构成要件为标准。
爆炸罪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爆炸罪侵犯的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而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是特定公民的人身权利。
爆炸罪的犯罪行为人通过引发爆炸物或其他方法制造爆炸,造成或足以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重大公私财产的毁损,其危害结果是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而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犯罪行为人虽然也使用爆炸的方法,但还可以使用其他物品,其结果没有同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其他大量公私财产的情况。
危险物品肇事罪是指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这种犯罪只能由过失构成,而爆炸罪在客观方面不仅限于上述情况,在主观方面一般由故意构成。
例如,某县公社农场大队非法生产硝氨炸药。因设备陈旧,厂房也不符合炸药生产规定,又没有安全措施,该县公安局曾几次正式通知他们停止生产。根据法律原则,可以将其分别以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论处。
爆炸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侵害客体为不特定多人的安全及公私财产利益。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爆炸物或其他方法制造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如果以爆炸方式故意杀死特定个人,则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而不以爆炸罪论处。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爆炸罪的,应负刑事责任。
爆炸罪是一种极为危险的犯罪行为,一经实施即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即使爆炸行为未造成严重危害结果,只要危害公共安全,也构成爆炸罪。已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将作为加重情节进行考虑。
根据一般惯例,十年以上的刑罚量刑标准为“重大损失”,一般为5万元以上。
爆炸罪与故意用爆炸方法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有特定对象。爆炸罪是指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公共安全,而故意用爆炸方法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是指特定主体的人身权利。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相比,爆炸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行为,而危险物品肇事罪是由于违反规定的过失行为,两者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