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2-02-0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构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如果造成严重损失,具体的处罚规定如下:
对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导致工作、生产、营业、教学、科研和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首要分子,将被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其他积极参与者,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的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导致工作、生产、营业、教学、科研和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首要分子,将被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其他积极参与者,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对于聚众冲击国家机关,导致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首要分子,将被处以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其他积极参与者,将被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对于多次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行政处罚后仍不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对于多次组织、资助他人非法聚集,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将依照前款的规定进行处罚。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秩序。这里所指的社会秩序并非广义的一般社会秩序,而是指特定范围内的社会秩序,具体包括国家机关与人民团体的工作秩序,企业单位的生产与营业秩序,以及事业单位的教学与科研秩序。侵犯的对象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聚众的方式扰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正常活动,导致其工作、生产、营业、教学和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但并非一切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人都能构成本罪,只有扰乱社会秩序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才能构成本罪。首要分子指在扰乱社会秩序犯罪中起组织、策划和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其他积极参加者是指除首要分子以外,在犯罪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一般参加者只能承担行政责任,不能构成本罪。
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以故意构成。行为人往往通过扰乱活动来制造事端,给机关、单位和团体施加压力,以实现自己的无理要求或发泄不满情绪。由于本罪是聚众性犯罪,进行扰乱活动必须基于众多行为人的共同故意。这种共同故意并不要求行为人之间的故意联系十分紧密,只要行为人明确自己以及他人是在实施扰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工作秩序的行为即可,不要求各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或动机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