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2-01-02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的规定,交通事故造成轻微划伤后,肇事者有逃逸行为的情况一般不构成犯罪。只有在造成一人以上重伤的情况下,才会构成交通肇事罪。
根据上述解释的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被定罪处罚:
根据上述规定,如果肇事者逃逸后造成一人以上重伤,并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并且符合上述情形之一,将被定罪处罚。
如果车主故意制造车祸导致对方当场死亡后逃逸,将被定性为故意杀人罪,或与交通肇事罪并罚。
如果车主由于过失导致车祸并在不知道逃逸行为会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情况下逃逸,将被定性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罪,依据规定,将被处以三至七年有期徒刑的量刑。
如果车主逃逸导致受害人生命垂危最终死亡,车主的行为触犯了逃逸后致人死亡的罪名。车主对生命垂危的受害者采取放任态度,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救助,使受害者失去了被救助的机会。根据规定,无论是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责任,还是刑事责任,都要比没有逃逸严重得多。
如果有证据证明即使车主当时及时抢救也不能挽回受害人的生命,那么车主的行为不能定性为逃逸后致人死亡的罪名。因为逃逸后致人死亡是一种不作为犯罪,需要具备以下条件:车主对受害者有救助义务,有履行义务的可能性,结果具有避免的可能性。如果当时车主及时将受害人送往医院抢救也不能挽回其生命,证明该死亡结果没有结果避免可能性,因此不能构成逃逸后致人死亡。
如果车主为逃避责任,故意将被害人移至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致被害人死亡,将被定性为直接故意杀人罪。
因此,根据上述情况,对车祸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定性和处罚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车祸致人重伤后,车主为逃避责任,故意将被害人移至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致被害人死亡,将被定性为直接故意杀人罪。